张宇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降压治疗策略
一、高尿酸血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一)定义
高尿酸血症(HUA)属于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是指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SUA)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
(二)分型
HUA患者低嘌呤饮食5天后,留取24h尿检测尿尿酸水平。
根据SUA水平和尿尿酸排泄情况分为以下3型:
1.尿酸排泄不良型
尿酸排泄<0.48?mg/kg/h,尿酸清除率<6.2?ml/min,尿酸清除率(Cua)/肌酐清除率(Ccr)<5%。
2.尿酸生成过多型
尿酸排泄>0.51?mg/kg/h,尿酸清除率≥6.2?ml/min,Cua/Ccr>10%。
3.混合型
尿酸排泄>0.51?mg/kg/h,尿酸清除率<6.2?ml/min,Cua/Ccr为5%~10%。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90%的原发性HUA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
二、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的关系
在HUA高流行的同时,大量研究证据凸显了HUA的危害。
HUA与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痛风等密切相关,是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了90393名年龄≧35岁的台湾受试者,平均随访8.2±1.3年,
观察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导致的死亡。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增高,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随之升高;尿酸水平越高,生存率越低。
一项对18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旨在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发生率
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发病率的升高有关,高尿酸血症是一种独立于其他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因素。
2008年发表于JAMA上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交叉对照试验,对30名未治疗的新发1级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6 mg/dl)的青少年(11~17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呤醇)可降低24h收缩压的平均值。
有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5%~60%存在高尿酸血症,新近被诊断的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中90%存在高尿酸血症。
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降低患者的尿酸水平,同时降低血压。
三、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包括:健康饮食、限制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改变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对伴发症(例如冠心病、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的管理。
2.积极控制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
3.避免应用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
(二)降尿酸治疗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终生使用降尿酸治疗,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6.0 mg/dl以下:①每年痛风发作>1次;②慢性痛风性关节病;③痛风石沉积;④肾结石;⑤痛风造成影像学改变。
由于降尿酸治疗可能出现一些显著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目前并不推荐给予降尿酸治疗。
临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两种,丙磺舒由于副作用过大已被停用。
苯溴马隆可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的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
别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使尿酸生成减少。
四、合并高血压的降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