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瞭望理论创新财政部2006年2月颁发的新的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
这项重大变化,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热评,伴随有不同声音的争论。
本文试想就什么是公允价值、它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现实意义及推广前景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公允价值内涵及与其它计量属性的比较分析1.公允价值的内涵。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据此看来,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由于在一个公平交易(交易必须本着自愿原则进行,清算及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价格或强迫交易的价格不是公允价值)的市场上,集中了来自各方面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人们通过各自掌握的信息和估计进行竞价,从而消除了个别供给者或需求者的偏见。
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重新计量,有时在缺乏市场价格时还要应用现值技术。
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的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理念下,在编制报告日或交易日以后的任何新计量日,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2.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的比较分析。
公允价值法,是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和现值法等会计准则体系中最重要的资产评估方式之一。
公允价值法与其它计量属性并不是对立概念,而是客观经济等环境变化的产物,并随着客观经济等环境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不断发展。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的反映。
从它们之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一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历史成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
首先,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根本区别。
其次,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是跳跃的,它强调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
再次,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总是相互冲突的,在初始确认时,成本与公允价值应该是相等的。
二是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比较。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
现行成本是现在时点的成本,遵循的是实物资本保全,它强调站在某企业主体角度的投入价值,而公允价值强调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角度的市场价值(对于买方而言是投入价值,对于卖方而言是产出价值)。
公允价值内涵及现实意义□王宏47ECONOMICOUTLOOKTHEBOHAISEA环渤海经济瞭望环渤海经济瞭望理论创新对于产成品等企业自制资产而言,其现行成本一般要低于公允价值,因为后者往往还包含卖方利润,对于从市场上刚刚购入的新资产而言,二者的金额可能相等,而前提则是该资产是在熟悉情况和自愿双方的公平交易中取得。
三是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的比较。
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也称脱手价值,它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同公允价值接近。
但是,现行市价对于交易市场的要求没有公允价值那么高。
而且,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时(如无形资产、专用设备或厂房等),公允价值还可根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进行价格估计。
四是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
可变现净值是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
它同公允价值的区别是:第一,前者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以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显然不会如此。
第二,前者是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后者通常不考虑直接成本。
五是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比较。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
当会计师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
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只是一种资产或负债的摊销方法,是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已经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确认并计量之后,用于摊销这些成本或价值。
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
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
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这种属性即为公允价值。
由此可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本身不能称为计量属性,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
二、引入公允价值法的现实意义1.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
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
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
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
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
反过来,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2.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也就是说,按48环渤海经济瞭望理论创新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3.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目前的企业收益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
众所周知,现行企业计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的,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
很明显,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
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
虚利实分的现象。
如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4.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
特别是金融创新,目前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这种情况下,在会计上也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由于其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
而公允价值是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一个价值。
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从而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
三、公允价值计量推广前景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实质已经是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
如收入要素(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等项目)就是按现行市价来进行计量的。
对于负债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条规定“各项流动负责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第37条规定“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都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
”由于负债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需偿还的金额,而货币又有时间价值,企业未来需偿还的金额一般都大于其负债实际发生时的数额,也就是说负债实际发生的数额,实质是未来需偿还金额(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利率折算成的现在价值。
所以说负债要素的一些项目实际上也已经是按本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
又如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存货的期末价值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进行计价、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肯定。
此外对无形资产中的专有技术、商誉等项目,不管是采用超额利润法还是余值法来评估其价值,其实质也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原理来进行计量的。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也具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在观念上要解决好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辨证统一问题。
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
但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
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较不可靠;反过来,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来现金流量现值,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需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要求。
有时即使是同一种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因此,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公允价值,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
并且在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会计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
相信通过会计界同仁的不断探索,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臻完善,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得到普遍的推广。
参考资料1.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财会研究》,2005年第6期;2.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人民广播电台)责任编辑:王颖振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