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摘要]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现代性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抽象性、流动性、矛盾性、世俗性。

现代性所展现的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关系在现代世界的彰显,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首先指向“人”的问题,脱离特定人格来谈人的意义,都是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和思想衰退。

另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善”与“正义”问题。

在现代性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正义已逐渐被当作一种伦理诉求来看待,这种伦理诉求的出现又促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重心由个体转向社会共同体,正义不再是个人信仰,而是整个社会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 “现代性”;资本;伦理价值;伦理重心;文化危机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并从社会发展的伦理向度来分析“现代性”所蕴含的伦理价值。

对于“现代性”的概念阐释,无数的国内外知名學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把握与诠释,因而“什么是现代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对“现代性”概念的解释梳理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代性”的含义:
其一,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现代性不仅意味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接,同时也意味着时间变化的方式和特征,尤其是“易逝性”和“短暂性”[1]。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认为:“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的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在一个不需要时间连续型历史概念,并依据神话和重现模式来组织其时间范畴的社会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将是无意义的。

”[2]但是,这里所说的“时间”并不是固定意义的年代分析,因为施特劳斯指出:“仅靠年代学无法建立有意义的统一性,也许有思想家处于现代时期却并不以现代的方式思想。

”[3]
其二,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现代性意味着一种社会类型,一种社会模式。

吉登斯就指出:“现代性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4]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现代社会意味着处在现代性状态中的社会,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社会从传统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

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单一过程,而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演进。

现代国家的成立、现代法律法规的确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文化多元的发展都是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其三,从文化及美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一种变化中的文化和新奇的审美体验。

在马泰·卡林内斯库看来,现代性的美学危机概念存在传统、资产阶级文明和自身之间的对立。

同样,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此频繁的成分,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

”[5]从美学角度来说,现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