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aebf)而不知发。
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课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了。
河内地区年成无收,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粮食输送到河内地区去;河东发生了饥荒,我也是这样做的。
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邻国的百姓不更减少,我的百姓不更增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以打仗来说明。
战鼓咚咚响起,双方兵器交接,(一方)扔掉铠甲武器而逃。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止。
以(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会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
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
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穿丝绸衣服,吃肉食;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您)不加以节制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您)却不知开仓济贫;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
‟这和用武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之罪‟有什么不同?大王您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到魏国了。
”课后作业:本文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主要代表。
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
《孟子》一书对后代的文化思想和散文发展均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焉耳(bghg)河内三句凶粟河东亦然加好填然鼓之兵刃接甲曳兵走直是不可胜食胜数罟洿鳖斤以时养生丧死王道五亩之宅衣帛豚彘畜百亩之田谨庠序之教谨庠序申悌颁白者负戴黎民然王未之有也检涂莩发岁非我也,兵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①本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
②梁惠王(前400-前319):即魏惠王,名罃(ying oopm)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双称梁惠王。
③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
④河内三句: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
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代。
凶:灾凶,此指饥荒。
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⑤河东亦然: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
意为河东发生灾荒,就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
⑥加:更。
⑦好:喜欢,爱好。
⑧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
填:摹声词,这里用来摹拟鼓声。
⑨兵:兵器。
刃:刀口。
这里指锋利的兵器。
接:接触,交锋。
⑩甲(lhnh):铠甲。
曳(jxe)兵:拖着武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⑪直:仅,只。
⑫是:此,这。
⑬不可胜食:吃不完。
胜:尽。
⑭数:细密。
罟(ldf):网。
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⑮鳖(umig):甲鱼。
⑯斤(rtth):斧头的一种。
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
《礼记。
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⑰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⑱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⑲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
衣:穿。
帛: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绵衣服。
⑳豚(eey):小猪。
彘:猪。
畜:牲畜。
21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
22谨庠(yudk)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教育。
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殷(rvnc)代称“序”,周代称“庠”。
23申:重复,一再。
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悌:友爱兄弟。
24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
颁通斑。
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25黎民:指老百姓。
26然:这样。
王: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28检:约束,制止。
29涂通途。
莩:饿死的人。
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30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31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32无罪岁:别归罪于年成不好。
33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你这儿来了。
提示: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udkuk)诱的特色,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在打消梁惠王的矜(cbtn)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孟子善用比喻。
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都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此外,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uyuh)气势。
问答题:一.《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具有什么样的叙事特点?答:《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udkuk)诱的特色,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在打消梁惠王的矜(cbtn)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答:《寡人之于国也》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三,简述《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1.反对兼并战争,2,大力发民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四,《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是以什么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的。
五,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六,《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udkuk)诱的特色,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在打消梁惠王的矜(cbtn)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七,试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说出三段论推理。
答: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但是梁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得出梁王没有真正实行王道的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
3.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3)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5.善用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6.排比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