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琵琶行》第一第二课时ppt
《琵琶行》第一第二课时ppt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 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 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这种“沦落”是谁造成的?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悲凉、伤感
意象
表现手法
琵琶女:排遣孤寂
诗人、客人: (离愁、沦落)
以人衬声
打动“惨将别”“不成 欢”的主客(忘归、不 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景托声
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次: 江心聆听琵琶曲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 和乐声变化。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 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chéng,触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gōu ,勾)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 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 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 “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 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 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 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 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超 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 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谁解琵琶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 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 酒无乐。
诗人慨叹自己的命运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慨叹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当 年 : 人艳 妒盖 人群 捧芳 、、 年艺 年压 欢京 笑城 、
而 今 : 委年 身老 商色 人衰 、、 独门 守前 空冷 船落 、
而 今 : 送谪 客居 惨卧 别病 、、 其有 情酒 凄无 凄乐 、
情。 ——风以物我意观--物-一,枝则一万叶物总皆关著情我之色彩。
八、迁移扩展,比较阅读
1、清末刘鹗《老残游记》 片段《王小玉说书》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 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 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 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 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 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 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 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 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 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世矛盾? 不矛盾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起对比反衬作用
采用了什么手法?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诗歌的第三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鲜明的对比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Hale Waihona Puke 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 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 的重利寡情。
4、研读第四段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 烈的艺术魅力。
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为琵琶女掬一把 同情泪。琵琶女的命运确实令人感叹。但是, 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女的曲调变化中,捕捉到 琵琶女的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感情的变化呢?
急切愉快。
“欢乐曲”
激越雄壮。
“悲愤曲”
“前奏曲”
倾诉悲情。
“沉思曲”
幽愁暗恨。
琵琶声 ---------- 尽诉心中悲愤情
霓 开始:小弦—切切—私语
裳
错杂弹、落玉盘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 过渡: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
《 六
发展: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声弦暂歇
直写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实写
幺 高潮: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 雄浑激昂 间写
》 结束:收拨、划 一声、裂帛 清脆尖利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 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尾声:悄无言 秋月白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 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 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 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 的艺术魅力。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 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 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 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 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 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 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 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 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 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 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当 年 : 高诗 朋酒 满流 座连 、、 其丝 乐竹 融不 融绝 、
5、研读第五段
• 琵琶女第三次演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琵琶行》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又闻此语重唧唧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整衣敛容叙身世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种共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 泪,表达了对歌女的同情,抒发了自己遭 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社会动乱给人造成 的痛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 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却 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有 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
无
虚 凄凄(不似向前声)
尽
的
写 )
皆掩泣
感 伤
点评: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 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以闲适诗和 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 恨歌》《琵琶 行》
闲适诗: 《赋得古原草 送别》
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 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 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 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 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 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诗人
邀见
场景描写
寻问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千呼 万唤
人物形象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琵琶女 停 欲语 迟
抱琵琶 半遮面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
大弦—嘈嘈—急雨
二、文体简介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 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 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 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四、听朗诵,读准字音
• 湓浦pé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 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 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 矣。”并大加引荐。
琵 琶 行 ( 白并 居序
六、课文解读
1、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 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 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 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 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