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看法

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看法

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看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 全球资本市场
日益壮大, 跨国公司的兼并活动日益活跃, 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

据统计, 2000 年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6.2 万亿美元, 而国际投资总量增长更快, 每年大约有100 万亿美元的资金在国际间流动。

全世界有6.5 万个跨国公司和85 万个总公司控制着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产和贸易, 形成了全球性生产和销售网络。

随着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区域或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不断涌现, 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各国政府、有关国际机构意识到, 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 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降低各国企业开展国际经济事项的成本,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各国企业和经济的全球性发展。

因此, 制定全球通用会计准则并促进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 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 并提出了协调的策略以及实现的建议, 就如何协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自1992 年底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 已颁布16 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准则, 通过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确定的。

就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现状而言, 其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较好。

而2006 年2 月15 日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发布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要求制定的, 而我国市场经济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成熟。

在西方国家常见的经济事项,在我国可能刚刚出现甚至还未出现,这就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在我国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对于我国的一些特殊会计事项《国际会计准则》并未考虑,如果单纯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势必使我国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无据可依。

另外, 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较小, 海外上市公司较少, 制度变迁的“ 主要行动集团”还非常弱小, 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动力不足, 阻力较大。

《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之一是资产负债表, 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而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 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

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倡导的全面资产负债表观相差甚远。

我国的会计准则以财政部法规形式颁布, 具有强制性; 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公允表达是最高原则, 企业可以背离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规定, 采用其他可以实现公允列报目的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倾向于原则基础, 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通常提供较少指南, 对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

在我国现阶段, 由于会计人员的习惯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原因, 将难以适应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判断等方面的较高要求。

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
概念框架指导。

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 阻碍了与国际趋同的步伐。

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及限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很大差距。

为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市场, 我国应加快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建立既符合国情又兼顾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 也是各国利益争夺的过程, 所以, 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有更多的中国代表参加准则的制定, 提高我国在IFRS 制定中的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我国要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挥我国的作用, 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一方面, 我国应当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 另一方面, 应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进行沟通和合作, 以区域会计协调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

会计概念理论框架的建立能够为各项具体准则的研究、制定、评价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认识,而我国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所以, 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除了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活动外, 还要加强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尽可能制定出一个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利益、又有利于促进会计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这个概念框架的指导下, 适当考虑中国特色, 制定一套在原则上前后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 尽量保持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