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亚分健康调查研究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亚分健康调查研究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亚分健康调查研究及对策
【摘要】心理亚健康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属于心理亚健康,其主要表现有消极情绪、消极自我等,这大大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身心机能的更好发挥。

对此,应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和方案,以使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的低迷状态,恢复健康、阳光的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研究
心理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III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引起重视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在这种状态下,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生理、心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期,心理健康者对生活、他人、社会持积极乐观、开放、现实、辩证和通达的态度,他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乐于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富于奉献和利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等。

心理亚健康虽然并不属于心理疾病的范围,但大大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身心机能的更好发挥,如果任其发展,可能导致心理疾患,无法适应社会,更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加强心理亚健康研究,寻找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对于帮助心理亚健康学生尽快摆脱心理亚健康困扰,形成健全人格,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各种挑战,应对各种压力和干扰,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享受幸福人生有着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运用“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问卷”和自编问卷对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大专段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访谈,了解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亚健康学生的特点,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了解心理亚健康学生的特点,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和方案。

二、调查对象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五年制大专段一年级6个班级的全部学生,调查人数共计268人,其中男生118人,女生150人。

三、调查工具与方法
“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自编问卷。

该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
问卷本身;第三部分是辅助题,了解被测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以及主要困扰的问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68份,剔除其中的2份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266份。

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各班级进行访谈,以便对调查结果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掌握。

调查结果表明,各班心理健康者、心理亚健康者、有心理问题者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
从表1的统计情况来看,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大专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心理健康者、心理亚健康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1.4%、50.8%、27.8%。

心理亚健康学生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以上。

本次调查抽取了一部分心理亚健康学生选择频数比较高的项目,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结合表2的统计情况和访谈的资料来看,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心理亚健康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消极的情绪体验
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资料来看,7096以上的心理亚健康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消极情绪较多。

在“情绪易被破坏”、“牢骚和不满多”、“容易动怒”、“情绪起伏过大”、“焦躁不安”等选项的选
择频数较高。

比如,“我觉得这段时间也不知怎么啦,心情很差,看谁都觉得不顺眼”、“我得了抑郁症,高兴不起来”、“烦,莫名其妙的烦”……
消极情绪带来的消极后果:一是对外界的敏感度和兴趣点降低,参与班级、社团活动的热情降低。

比如,有的同学说“整天打不起精神,原先还是班里的宣传委员呢,但现在就是打不起精神,懒得去参加活动。

”“很无聊,什么也不想干。

”二是学习效率下降。

8096以上的心理亚健康学生表示“记忆力减退”,“我也不想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但就是感到烦躁,静不下心来,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不进去。

”三是躯体方面的不适。

比如食欲差,睡眠障碍等。

四是人际冲突增多。

“最近容易动怒,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产生冲突,自己也不想这样,但控制不了自己。


(二)消极自我
由于自我认知偏差,心理亚健康学生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等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由此导致对自己的前途、就业等感到悲观、迷茫等。

问卷调查中对“缺乏自信心”这一选项持肯定态度的有70%以上的学生,“觉得很自卑,甚至自惭形秽,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我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不会,将来干什么呀,恐怕扫大街都没有人要”、“我觉得前途迷茫,不敢去想,过一天算一天吧”、“我这个人什么也不行,既没有特长,学习也不好,长得又差,唉……”、“我讨厌我自己”,等等。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心理亚健康学生对自己目前状态有两种不同的自我评价:一种评价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甚至觉得自己“挺好的,就是打不起精神”、“我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觉得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很无聊”;另一种评价倾向于把自己归到有心理问题之列,明确表示“我得了抑郁症,高兴不起来”、“我心理不健康,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完了,甚至有时候都不想活了”,等等。

前者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得过且过,对自己放任自流;后者心理负担过重,失去战胜自我、摆脱心理亚健康的信心和勇气,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恶化。

总之,单靠心理亚健康学生的自觉自悟,是不利于尽快摆脱心理亚健康困扰的。

五、对策建议
目前国内外对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资料有限,本研究在查阅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大体上将其分为这么三类:(一)分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提出描述性的对策建议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关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描述性的对策建议。

例如,高校应增设健康心理的专业指导教师,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经常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给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积极维护心理
健康的方法;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加强群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优化生活环境,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心理防治机构相结合的立体网络;适度体育锻炼等建议,等等。

(二)运用专门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实证性干预研究
陈瑜通过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音乐放松训练和健身操锻炼对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显著;心理健康课教育对改善强迫、人际敏感症状的效果显著;音乐放松训练对人际敏感和睡眠状况也有改善。

裴雯采用自生法、腹式呼吸法和瑜伽语音法三种放松训练方案对心理亚健康研究生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干预实验,发现三种方案对改善心理亚健康整体效果和情绪、人际敏感等症状有独特作用,瑜伽语音法对改善心理亚健康者的睡眠状况有良好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还有中医推拿、物理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道家认知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阅读法、集体(团体)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等。

这类研究针对心理亚健康学生某些症状进行调适与训练,旨在缓解压力,减轻症状,恢复健康水平。

(三)旨在改变不良认知,提高自身素质的研究
何树德运用“同辈叙事教学”,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把问题外化,从而放弃对原有消极角色的认同,与心理问题告别。

以上研究以第一类描述性的对策研究最为多见,实证研究较少。

第二类实证研究多集中在某一症状的干预上,从理论取向上来看,注重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心理教育的基本手段,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进行心理教育,这种教育取向更易于为一线教师接纳和掌握,易于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接轨。

第三类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研究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利于大面积推广,但这类研究却是最少见的。

另外,这些干预研究大多以消极的矫正模式为主,对积极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心理病态的消除并不等于健康状态的获得,而心理亚健康学生一般并没有明显的心理症状和问题,因而对其教育应从矫正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

心理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激发主体自主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上,以提高心理亚健康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

因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心理学家,在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都不约而同地把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作为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之一。

总体说来,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先天与后天、主观与客观等诸多因素错综复杂、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个体主要诱因可能不同。

但在诸多因素中,本调查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理亚健康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