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详案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
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落花生》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评价:你是个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
师:哪些内容是作者重点写的呢?明确:议花生。
好,我们就来讲讲议花生
二、研读重点
过渡:他们一家人一边品尝着自己劳动的成果,享受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一边谈笑风生。
他们在谈论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5页,自由的朗读3-15自然段。
师:大家想想,他们在谈论的是什么?花生的好处。
姐弟几个是怎么说的?
生回答:花生的味美、榨油、价钱便宜……
师:姐弟几个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显而易见,可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最可贵的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
谁来读一读(出示花生的好处……)
师评价:你读的真有感情。
师:同学们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
明确: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做比较。
我们就来对比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
谁来读一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光鲜漂亮)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鲜红嫩绿高高地
你能带着体会再来读一读吗?
谁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体会到了?预设学生回答:矮矮的,可以体会到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请你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读的真好,全班同学带着体会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同学们看到这个埋字了吗?请圈出来。
对比桃子、石榴、苹果的做法,你觉得落花生埋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一种怎样的品格?
学生回答:默默奉献
父亲认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默默奉献,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不是
那父亲还在说什么?齐读(出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
父亲由花生想到了做人,这种借事物的一种特点比喻人的某种品格就是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中,要找准物和人的相似点。
(板书:找相似点)落花生默默奉献,朴实无华,而这正是我们做人所具备的一种品质。
大家注意“所以”,这个词很自然地由落花生过渡到了做人,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想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你必须要有一些句子由物及人自然过渡。
(板书:自然过渡)
听了父亲充满希冀(jì)的话语,我顿有所悟,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出示幻灯: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
A、体面什么意思?(外貌和样子)好看
B、讲体面好不好?(好)讲体面有没有错?
C、那只讲体面你觉得对不对呢?不对。
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不要做只讲体面,对人没有作用的人,反过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既讲体面又有用的人
我明白了父亲的话,老师想在座的男同学也明白了
男生读:“人要做有用的人……”
我们女生一定也明白了:女生读:
我们大家都明白了:齐读: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父亲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齐读最后一段。
哪个字最能说明父亲的话陪伴我走了一生。
“印”换成“记”行不行?大家再读一读,看能不能让我听出父亲的话确实印得很深。
许地山牢牢记着父亲的话,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救国劳碌奔波,终因劳累过度离开了这个他全身心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他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出示: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具有花生精神的人,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
请看(出示图片):你觉得还哪些这样的人,来说一说。
四、拓展延伸再叙写法
同学们,落花生这篇课文作者借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向我们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时,我们一定要找准人和事物间的相同点,然后具体描述再由物及人自然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蜡烛》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描写的。
五、小试牛刀
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讲解身边事物有哪些,选择有代表性的,如小草、粉笔、松树等
出示评价标准
板书设计:
15 落花生
默默奉献
花生——————做人
借物喻人
(找相似点自然过渡)
阅读材料:
蜡烛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火已经亮了。
我急冲冲地回到家里,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停电了。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遗弃在角落的半截蜡烛。
由于我们这里是农村,所以经常会停电。
妈妈总会多买一些蜡烛备着,以防不时之需。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人们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
但它却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
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送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
我看着它,突然想起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因此,它让我想到了老师,和它一样,老师也把他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献给了自己的学生,献给了那三尺讲台。
小小的蜡烛,是如此平凡,久久地等待,只为了给人们送来一丝光明。
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用它短暂的一生,绽放光亮,尽管那光亮对人们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可却是它最灿烂的光芒。
面对着眼前那支只剩下半截的蜡烛,我心里流过一丝暖流,起笔开始在它微弱的光芒下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