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研究-----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启示前言在当代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中心在确立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地位,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以及在资产定价和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面临着比其他城市更加激烈的竞争,相关政府机构也想方设法对金融中心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
不久前,我国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按照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业务,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里,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这也标志着上海将正式向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迈进。
这篇论文将通过对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发张历程进行粗略研究,对上海进行国际性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正文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以分析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基础,我们以全球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本背景来进行区分。
从大的方面,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史大体上区分为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2世纪中期欧洲商业革命开始至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即从商业革命时期威尼斯等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开始形成,到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整个一段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为代表;但因为它们受到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如经济的、技术的、交通运输等因素),这些早期的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仍十分有限。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后期(1768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高效蒸汽机)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际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以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资本输出中心为基础的少数国家和世界级城市(如伦敦、纽约和东京),它们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及其所在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至今(包括未来的一个时期),运输和通讯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全球经济整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第三阶段虽然仅包含当今较短的一段时期,但这段时期在全球经济、社会、金融和技术等广泛的领域内所展现出来的众多新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导致的总体效应,已足以使我们将其同前两大历史时期相对照,将其列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第三大历史时期。
1、第一阶段:威尼斯——最早的金融中心凡是涉及威尼斯就是不平凡,她的容貌像一个梦,她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奇。
——拜伦威尼斯是伴随早期欧洲商业经济发展而最早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在12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大约在1180年之前),欧洲经济还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日常交易往往通过交换实物才得以完成。
货币的作用还比较小。
但是,到了13世纪中期,欧洲实现了和平,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来说,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在这一时期,威尼斯商人完成了四件大事:一是完成了城市与商人的结合。
威尼斯商人不再是象犹太商人那样的无根的流浪人,而是有了自己的基地,即城市和市集。
商人入住城市,新城不断建立,旧城不断恢复,城市成为商业的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运动的本质。
二是威尼斯人在商业城邦的管理上走上了彻底的商人自治共和之路,使得以往分散的商业活动得以整合成的强大的商业力量,使得以往被视为边缘和补充的商人和商业活动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和最重要的中心事务。
商人阶级形成。
三是在商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出适应商业经济需要的一套几乎独立的政治和法规制度。
其中的交易制度和法规,涉及到税收制度、交易结算、贸易纠纷的仲裁和处置以及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
另外,在贸易集市内建立了资金清算所(这使地区间硬币的运输大为减少,也降低了风险);贸易集市也是银行收付票据、开展贷款业务的合适场所,地区间及跨国的货币和信贷交易也十分频繁。
这些都有利于金融业的聚集和集中。
四是在上述过程中,发展出稳定的、能够满足内外贸易需要的铸币制度,成为威尼斯形成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13世纪初期,威尼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始采用了一种新的、大面额的纯银铸币(“格罗索”和“马它潘”),这种铸币成为商业中优先使用的货币,它们很快就为货品供应商和市场所接受,被看作是‘中世纪的美元’,成为货币流通使用的标准。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威尼斯的商业发展极为迅速,威尼斯也成为商业革命早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地区性金融中心。
从威尼斯的反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一下一些经验: 第一,金融服务及其各种创新性活动,都是建立在各种实体经济活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如威尼斯城市的建立及集贸市场的兴起;第二,经济规模和社会财富需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达到一定总量,才可能形成金融中心;或者说,这是基本的必要性条件之一。
根据估算,15世纪初期,威尼斯的财政收入[每年已超过150万金达卡(ducats,每达卡含纯金约1/8盎司)],与同时期中国明朝的年税收总量处于同一档次,而当时中国人口是威尼斯的500至1000倍左右;第三,威尼斯所具有的相对较高的经济自由度和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易的制度和规则,有效地保证了国内和跨国、跨地区商业交易的大规模展开,并由此导致货币和信用交易在威尼斯的相对集中;第四,从经济和金融史的角度考察,我们总能看到,各类金融中心,无论其大小或地位之轻重,总是在经济规模总量(存量和流量)相对较高的地区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威尼斯兴起之后,意大利其他商业城市也逐步发展起来,如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都曾是地区性金融中心。
2、第二阶段:伦敦、纽约和东京——世界级金融中心从人类历史最早期开始,直到18世纪中后期发生工业革命,世界人口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产出量以大致不变的速度缓慢增长着。
然而在最近的200多年中,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世界产出的增长急剧上升。
在这一进程中,伴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不断形成和变迁,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先后崛起了伦敦、纽约和东京三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们在主导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伦敦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英国的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成为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
据统计,在19世纪的前70年时间里,英国以世界2%的人口控制着世界1/3-1/2的生产能力。
1870年英国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36%,集世界科技、制造、贸易和金融等中心为一体。
至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已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成为国际资本的供应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伦敦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纽约19世纪中叶,以电报、电气和铁路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美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到1913年时,美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已相当于当时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整个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都处于长期萧条之中,到1929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下降到9%,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亦显著衰落。
伴随着美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确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对外投资则大幅增加,投资范围也从原来的拉美扩展到世界各地。
特别是美国凭借在二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建立起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其主要港口城市纽约也超越伦敦,成为战后国际贸易的美元结算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资金市场。
(3)东京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大量引进技术,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
经过50年代的引进、60年代的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开发三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超过美国为世界第一。
1982年机床年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机械工业出口也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8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品占世界的份额迅速从3%上升到10%;日本的录像机、录音机、彩电、船舶等的生产和出口都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
)东京在规模上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从这三个金融中心的发展来看,,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和筹集资金的需求不仅会推动制造业中心国家国内金融市场(如信贷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借助本国金融机构向外融通资金,促进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其制成品推进国际市场,金融机构的国际结算和相关金融业务将得到相应拓展,在此过程中,伴随贸易规模和贸易范围的扩大,该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范围和功能亦得到强化,这就有利于资本输出,获得更大利润,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发展水平。
3、第三阶段: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和格局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区内部或发达经济区之间,但随着最近几十年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经济区的表现最为引人注目)在全球生产、贸易与投资格局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从发展趋势看,最近几十年来亚洲(特别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其金融深化水平亦在迅速提高,这为该地区发生金融集聚的跃迁并出现金融中心集群现象,甚至于形成全球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这也是目前所看到的情况。
从全球金融规模及其分布特征来看,2005年底全球股票市值、债务性证券余额和银行资产余额累计达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欧元区和亚洲的金融工具总余额占到全球的82.3%。
全球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
相应的,全球金融中心也主要集聚在这三大经济区。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启动了全球金融中心新一轮深度调整,有的将在经济衰退中转变或萎缩、有的则通过转型或创新脱颖而出。
金融学专家、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教授指出,调整后少数“寡头金融中心”局面或将结束,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将呈现出新格局。
目前,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呈现出四大新趋势:趋势一: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迅猛国际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坚定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金砖四国”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
俄罗斯寻求实现卢布与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并与欧洲结成同盟抗衡美国;巴西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呈逆势而上趋势;印度建设孟买金融中心的雄心尽管由于货币贬值和股市下挫的挑战而受到重创,但凭借其产业优势与人力优势,印度不会放弃攀登亚洲金融中心高峰的雄心;趋势二:欧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上升自从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首席金融中心后,英国一直充当金融体系输出国的角色,并以此作为国家竞争软实力,这从同属英联邦体系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经验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