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其过程结构:把社会工作看做是社会行动,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人的活动。
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但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者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和客体。
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者的理解带入接收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着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及特征:主体是实际社会工作,特点是:1工作人员是政府干部、公务员或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干部,基本上属于国家行政干部;2他们利用正式的组织架构,按照政策及本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3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4它是行政性与半专业性的。
为什么说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典型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几乎控制了全部社会资源,同时也承担了全部责任。
专业社会福利机构没有发育,社会成员在比较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中生活,其所遇的困难也大多在这种组织体系内解决。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依靠其行政体系解决社会成员所遇到的问题,所需服务由相应部门提供,所需资源由政府拨付。
有困难的人以一种权利意识工作组织即向政府提出帮助的要求,政府则通过各种正式组织解决这些问题。
其表现:国家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
2政府机关、企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
3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体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
4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
5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他们有本行业的经验,特别是对思想工作的经验,而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训练。
怎样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工作要求的价值体系:借鉴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批评与继承、综合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和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社会价值、专业价值、操作守则。
社会价值是整个社会大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它们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的;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不同群体的人对什么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也有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专业价值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
专业伦理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对雇主和雇佣组织的伦理责任;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对社会的伦理责任,操作守则是价值理念在各个层面上的应用,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
分析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提供模式的特点:1不同模式并存,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通过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3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4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新教伦理(人要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可以通过一种意志克服;人的主要目的通过艰苦劳动实现物质繁荣;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是物质繁荣成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不成功或越轨的人不应受到帮助,虽然应该做出有限的努力,以便恢复或激发这些失意者为了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工作);人道主义(实质: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昧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
基斯—鲁卡斯的HPU:社会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如果人的需要被满足,人就会获得善良、成熟、正义或生产的状态,社会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被解决;阻碍人获得这种状态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任何社会最终会达到完美的境界);社会福利观念(从直接的关照扩大到社会化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为人的现实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调查阶段:关注的是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很少对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进行思考,2精神分析学阶段: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注意者学派并立的阶段:精神派认为个体的行为是过去事件由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功能则认为个体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飞结果。
4,大卫豪的获得阶段;5盘点阶段;6理论统一阶段,7理论归类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社会工作的理论”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
区别:1内容互不相同。
2功能前是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后如何改变社会,3地位:前提和基础,结论,4与社会工作的联系程度:后比前者高。
联系:相互依存;在逻辑上相互蕴含的。
皮拉利斯:宏观: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说明,实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中观:1解释性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2介入模型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的一般说明,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
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自由联想法。
皮拉利斯与大卫豪的比较:皮拉利斯的模型是大卫豪两个模型的一个深化,在大卫豪模型中被称作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那部分内容在这个模型中被进一步细分为宏观理论和中观解释性理论两部分,在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则被细分为中观介入理论和实践理论,经过细化,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有更为细致的理解。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1心理分析理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驱使的,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对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意义—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回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2认知理论: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的错误或理性思维的缺乏—帮助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3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心理学位基础,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认为行为是对当前环境所作出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4社会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把人与生活环境看做是由功能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条件的不到满足,系统内子元素得不到配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帮助恢复各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他们能够有效的配合协调。
5标签理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由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通过重新定义或标定过程来是那些原来被认为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现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的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的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个体的生存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帮助人们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7人文主义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的过程发生了困难,问题便出现了—去努力理解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8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为指导而形成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问题。
9女权主义理论: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抑的结果,关注女性本身所遇到的不公—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的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社会个案工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危机介入模式(1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2危机可以是一种正常状态,危机不一定非得是不寻常或灾难事件,它们呢可以是一种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人们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失灵,在新情况和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或应付失败时,就是危机,3解决是一个过程,危机有开始中间结束4危机是问题与希望并存,危机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挑战);任务中心模式P109;社会心理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心理防卫机制:是基于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的分析,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
平时生活会用到,但过分使用会导致心理问题。
小组工作:以功能和目标下定义:小组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社会之间达到调适。
以对人的发展下定义: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过程,通常是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互动,促进个人成长。
以对人的治疗下定义:是通过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社会功能,以更有效的处理个人、团体、社区的问题。
小组工作的三个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以系统论与社会学位理论基础,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改变和影响社会。
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中,转变行为,关注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提高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达到适应社会的最佳状态。
互动模式: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论: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