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纸起源与发展

报纸起源与发展


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 影响。在戊戌变法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到70余家,其中尤以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一些骨干分子直接领导主持的《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最有影响。他们的办报活动,冲 破了封建统治者的严禁,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从而提高了报 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在新闻业务上,改良派报刊做了多方面的改进,特别是在政论写作方面,创造了 著名的“时务文体”;涌现了一批政论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刊。而王韬(tao)的《循环日报》和 他的报刊评论,揭开了这次办报高潮的序幕。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1874年2月4日于香港创刊,是我国出版时间最 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他的办报思想和他 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循环日报》 是一个大型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王韬 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 道然也”。意思是说,他相信中国走变法自强 的道路,就能够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他是第 一个在报纸上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即君民共主 之国。《循环日报》中吸引读者的是经常出现 在报首的那些政论文。其内容大都是洋务方略、 事实大事。王韬亲自撰写数百篇文章,其体载 被后人称为报刊文体。1883年被首次编辑成书, 名为《弢(tāo)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 部政论文集。弢通“韬”,隐藏。
媒体信息研究——报纸
第 一 部 分 报 纸 起 源 及 发 展
中国报纸的演化
现代报刊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面向社会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公开出版物。它 是新闻传播事业中最老,兴起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原始 状态的报纸始于唐代。
唐代的“报状” “开元盛世”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手写报纸,即报状。在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年间, 王建在诗中写到“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报状”一词最早见于此诗。报,古义是 发布公告的意思;状,古义为官方发布的文书。报状,没有固定的名称。有些古籍中,也称“邸 报”、“邸钞”、“阁钞”、“朝报”、“除目”、“状报”、“进奏院状报”和《京报》等等。 孙樵,他是著名古学家韩愈的学生,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在《读“开元杂报“》中, 前后叙述了两种“报”(一种是他在想襄汉间居留期间看到的“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数十幅书”; 一种是在孙樵在唐宣宗大中九年中进士后,“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其内容与前者都是 朝廷大事,并无两样。不同的是一种出现在开元年间,一种出现在大中年间;在就是叙事详略各异, 但又都是由朝廷“条布于外”的新闻报道。)
明清邸报
《京报》刊登社会新闻,如地震等,有的事情写的相当详 尽,写法近于近代报刊上得消息或通讯。清代的系9厘米宽、22厘 米长,呈狭长形状的小册子。通常为日刊。每册页数不等,少则六 七页,多达百页。一般用连史纸或毛太纸印刷,用黄纸作封面,印 有红字“京报“作报名。也有白纸加印红色人物图案作封面,还有 在黄封面的左上角粘一小块红纸的。实际上《京报》是无官报之名 而有官报之实的报纸。 《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它有了固定的 报名,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特征。如信息的传播不是个 人而是一定的组织、信息是公共的。传播对象,大致是确定的,它 与古代的报状、状报、邸报不同,这标志着我国古代报刊出现了向 近代报刊发展的趋向。
蜜 蜂 华 报
《各国消息》是我过境内出版的第二份近代报刊,也是当时社会上唯一的 汉文报刊。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南洋和华南一带总共创办了23种中外文报刊,其 创办者大多是传教士。这一阶段的近代报刊与古代报刊已有较大的变化。首先它已 不是官方文件汇编,而是编者自己的言论、消息和通讯,还有编者译自其他报刊上 得材料以及外边的来稿,品种较多,写法不一,内容广泛,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某 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都说明,中国古代封建传统报刊的模式 已被打破,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开始了。
明清的“邸报”以及《京报》 明代邸报不但具有中 央政府公报性质,而且变成了 中国封建官报的总称。明王朝 对邸报异常重视,所载内容全 部经过内阁审查,特别是谕旨, 奏章更是严格筛选,后来发展 为由皇帝直接控制。到了清代, 邸报被概括称为邸钞。 明代开始有了活版印 刷顾炎武在《亭林文集》的 《与肃甥书》中说:“忆昔时 邸报,至崇祯是一年方为活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明王 朝的中央政府公报在17世纪就 采用活版印刷,显然是为了在 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新闻。源于 明代的《京报》是由民间报房 根据邸报的内容雕印发行的, 由于首先是在北京雕印发行, 故而称之为《京报》。其内容 与邸报一致,人们往往把它混 称为“邸报”。
同期,除《昭文新报》外,还有《广报》、《新报》、《汇报》、《述报》等 汉文报刊,它们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喉舌,鼓吹“广听远稳”,“开通民智”,表达企 盼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尤其是《述报》,在反帝宣传上更加突出。虽然声音比较脆弱, 但它是新生进步力量的 代表,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宣传的先声。
昭 文 新 报
宋代的“小报” 源于唐代的“报状”,到了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宋代政府曾下诏改革新闻出版方法。为了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宋代开始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在政治动乱的北宋末年出现的 “小报”就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小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封建王朝的官报垄断新闻传播社会局 面,它还使古代的新闻事业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我国的印刷新闻也是由宋朝开始的。 元代蒙古族的“小本” 元代民间流行一种新闻传播媒体,称为“小本”。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 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其内容、形式和发行方式来看,可能是宋代“小报”的延 续。(见方汉奇、薛飞等著:《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1页,中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第一份汉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第一份汉文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是 这家报刊的创办人。《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虽由外国人在境外创办,但是确是办给中国人看的月刊。从1815年 到1821年共出7卷84期。形式很像我国古代的线装书。在我国第一份近代报刊中,已出现非营利性的“告帖”。 这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广告。值得注意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办刊思想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经 验。第一,该刊认真分析研究读者。第二,努力追求宣传效果。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是我国境内第 一个汉文近代报刊。该报为木刻印刷,书册状,每期8页。封面为孔子语录,左上 方署“爱汉者篡”。该报刊有如下几个特点: 1.首设新闻栏。 2.首设言论专栏。 3.重视文学作品的刊发。 4.明显的侵略性。(该报在宣传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明显的侵略性,则是帝国 主义清华形式的急骤变化的必然结果。)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尽管具有宗教性质,但它与我国封建报刊不大相同 了。它有消息、有言论、面向广大民众。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 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敦煌邸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孙樵的文章和其他一些史料,对于我国原始状态的报纸可以做如下几点的概括: 1.唐玄宗开元年间首都长安已经出现了朝廷公布于外的原始状态的报纸;而孙樵生 活的僖宗时代的长安,依然能见到这种报纸。 2.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开元盛 世,报德是皇帝行九推礼,百僚行大射礼,宰相与百僚延争等。到了唐代末年,就只限于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tián)于某”了。 3.这种报纸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并且由朝廷直接发布。“报状”是我国 古代宫廷或官府原始状态报纸的统称。 4.这种报纸的传播范围原先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能看到它,后来逐步形成了 自上而下的传播系统。 5.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这就是说,这种报纸每天都有,分 条报道事情,没有先后次序,这种报纸没有报头,没有评论,没有记者,没有插图,没有来 稿,它只是向京城官吏广为传播的同一“官文书”。 6.这种报纸的新闻文体是消息。这种消息极为简短,有血多只不过像我们今天的一 个新闻标题。 7.这种报纸始手写的。史料记载,宋代原始形态的报纸始继承唐代而来,宋代是手 写,唐代更始手写。 现存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内的“敦煌邸报”。即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考订 的一份进奏院残页,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821年随着米怜的病逝,《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停刊。1822年在澳门办有我国第一家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1827年在广州创办了第一家英文版的商业报纸《广州记录 报》。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了汉文教会报刊《天下新闻》 (月刊),这是我国最早用活版印刷、散页形式(打破了传 统的书本形式)的报纸。这些报纸都是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外 创办的汉文报刊或者外文报刊。而在我国境内创办的汉文报 刊最早的则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和《各国消息》。
近代报刊的初期发展 和国人自办的汉文报 刊 鸦片战争之 后,外国传教士、商 人一批又一批地向中 国涌来,从1842年到 19世纪末,他们先后 在我国办了170多种报 刊。这个时期,国人 虽然也尝试板报,但 为数很少,几乎全部 夭折。当时外国人垄 断了我国近代的新闻 事业,决定着所传播 的新闻内容。在这一 时期影响最大的汉文 报刊有《万国公报》 (宗教报刊)、《上 海新报》、《申报》、 《新闻报》(商业报 纸)。
总结鸦片战争后期,我国报业的发展在业务上较之前一个时期有明显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报刊汇编出版业务和报纸版面的改进和变化等方面: 1.在印刷上,最早的一批汉文近代报刊是用木版雕印的。报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印刷 企业,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印刷工人。 2.报纸的编辑和版面的安排上,最大的变化,一是开始使用标题,但是都比较简单。二 是除已有社论和评论文章外,对某些新闻报道也有加上一些简短的评论性语言。 3.新闻采访报道工作受到重视。报社开始向社会征集新闻稿件,及时满足读者的新闻欲, 形成了以办报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工作者加强于社会各界的联系,参加各 种社会活动。 4.新闻画和画刊的出现。这个时期地图、圣经故事图、机器图等插图渐渐在报上出现, 日报兴起后,插图更多。(最早在报纸上刊登新闻插图的是1876年8月18日的《申报》, 为配合报道当时浙江地区缉获一股会党的消息而刊发的。我国最早的新闻画也是《申 报》刊载的格兰特的半身画像。 5.副刊的出现。诗词等文艺作品式的“副刊性文字”在外国人办的汉文报刊中已有一些, 只不过是与新闻混杂在一起的,没有固定的版面。由于诗词和翻译小说的作品越来越 多,一些先前在新闻之增加填补性的文字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于是有些 报纸便便出版附属刊物,专门刊载文艺性文字,这便是我国最早一批附属于日报的综 合性副刊。最早的副刊是上海英商汉文报纸《字林沪报》,从1897年11月24日起每天 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附张”即所谓“正张“之外的版面。 6.商业广告在版面上比重增大。广告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由占版面的三分之一,逐渐 增加到三分之二左右,广告费的收入各报社也相应增多,而报纸的宣传页更加维护企 业实际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