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六家”:施闰章和宋琬年辈最早,并称“南施北宋”。
施长于五言,风格温和,涉及民生疾苦;宋则擅写七言,诗风雄健,偏重个人境遇的描写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比他们稍后的是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王士禛标榜神韵,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数十年,影响最大;朱彝尊早年诗作内容充实,多为唐调,后来转而学宋,以学力、才藻见长,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并称为“南查北赵”的查慎行、赵执信可以说是朱、王对应关系的延续。
就社会关系来说,查是朱彝尊的表弟,赵则是王士禛的甥婿。
就诗学观点而言,查慎行在朱彝尊学宋的基础上公开标举宋诗,以苏轼、陆游为效法对象,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赵执信则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不以为然,主张取法晚唐,自写性情,诗思清新峭拔,有时也伤于刻露。
“岭南三大家”:“岭南三大家”之称缘于稍后的王隼取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诗合刻为《岭南三家集》。
陈恭尹字元孝,广东顺德人,明亡后出游四方,晚年归家,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有《独漉堂集》,其诗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长于七律,《邺中》《读秦记》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
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曾仕清朝,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生面。
有《六莹堂集》。
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其主张主要有:①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
②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抒发故国悲痛,婉而多讽。
如《题友人〈听雨舟〉》《有赠》。
③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
“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成为古代叙事诗新的高峰。
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梅村体”的主要艺术特征有:第一,融元、白叙事诗的善于铺排和初唐四杰的才藻缤纷、李商隐的色泽浓丽于一炉,并引进史传文章、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叙述手法,使其歌行既沉郁苍凉,又气势磅礴,既笔意纵横,又韵致深曲,在古代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第二,语言以华美清丽见长,声律以和谐谨严称擅。
它辞藻绚丽,工于设色,律度严整,尤擅转韵,同时注意偶句与散句的间错并用,重视音调和色彩的调和匀称,故能做到开阖自如,音色并妙。
第三,多以人物的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同时在人物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中又牵合着家国兴替,绾系着一代史实,这样,就使得梅村体在题材、格式、韵味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
总之,“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着示范的作用。
受吴氏的影响,在其家乡太仓产生了娄东诗派。
江左三大家: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顾有孝、赵澐选其诗为《江左三大家诗抄》9卷。
有康熙帝刊本。
“神韵说”: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神韵”即风神韵味。
神韵说在理论上着重继承了唐司空图《诗品》的“韵外之致”说(“冲淡”、“自然”、“清奇”)、严羽的“妙悟”“兴趣”说,提倡“兴会”“神到”,而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在创作实践上,则主要奉王孟韦柳等人的山水田园隐逸闲适之作为典范。
神韵说要求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发挥含蓄蕴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神韵说注重诗歌的整体效果,这显然是对明代前后七子支离破碎的拟古模仿和公安、竟陵两派的肤浅轻率的救弊补偏,但它易流为空调、掩却性灵,也促进了诗坛脱离严肃沉重的人生的倾向,有其偏颇之处。
“格调说”:清代中期沈德潜的诗论。
一是强调诗人的性情要合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儒家诗教,诗歌创作要中正平和、委婉含蓄。
二是强调写诗须讲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认为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志言集序》)“肌理”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其肌理说也就是要求以学问作为作诗的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翁方纲的本意在于以学问考证的质实,补救神韵、格调之失,有可取之处,但实际上却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
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氏的肌理说推动而来。
“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
性灵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性情以外本无诗”,“自把新诗写性情”,就是要在诗中表现诗人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
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其次是“才华”:“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性灵”,艺术构思中的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成为乾嘉诗坛上最活跃最有成就的诗派。
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阳羡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
以陈维崧为其领袖,因其籍贯是江苏宜兴(古称阳羡)而得名。
阳羡词派竭力推重词体,把词的本体功能提高到与诗、经、史同样的地位。
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拈大题目,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是阳羡派的基本特点,尤其崇尚苏、辛之词,词情激烈,骨力遒劲,“以豪情抒悲愤”是其风格特征。
与陈风格相近的曹贞吉、孙枝蔚、吴本嵩、潘眉等一大批词人被称为“阳羡派”。
编有《今词苑》、《荆溪词初集》、《瑶华集》等词选。
浙西词派:是以浙西六家为核心的一词派。
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其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渐西词派”之名。
以朱彝尊为领袖,浙派宗法南宋,标举“清空”、“醇雅”,以婉约为正宗,注重词的格律,主张宗法姜夔、张炎。
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京华词苑三绝”:康熙十七年前后,清廷统治日趋稳固,词坛中心转移到了清王朝政治中心北京。
南北词人荟集皇都,京华词坛涌现出群雄纷起的新景观。
其时曹贞吉、顾贞观和纳兰性德最为杰出,被誉为“京华词苑三绝”。
“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张德瀛《词征》:“茗柯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
”主张尊词体,反对把词当作“小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使之“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
倡导词应以比兴寄托为主,反对琐屑堆砌之习;主张“意内而言外”、“意在笔先”。
要求“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
张惠言把词的正格规定为一种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并讲究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
古文三大家(“国初三大家”):指清初以写作文学散文而著称的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
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
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含今枞阳县)人,故名。
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之后,直至本世纪初,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曾国藩及“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以及林纾、姚永朴、姚永概等卓立文坛。
桐城派文章因而成为有清一代古文正宗。
阳湖派:桐城派的一个支流。
因其代表作家恽敬、张惠言、李兆洛及大部分后继者均是阳湖(今常州)或阳湖附近人士而得名。
阳湖派崇尚桐城之“义法”,古文上宗唐宋以至秦汉。
但他们不满意桐城派散文内容的单薄和风格的枯板,企图驰骋于先秦诸子百家,以充实的才学为文坛起衰振弊。
苏州剧派: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活跃着一个以李玉为首的20余人的戏曲作家群体,他们以昆山腔从事创作。
前期作品内容多反映市井居民伦理道德,入清后创作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剧;其创作以舞台演出为中心,增强了作品戏剧性;又以苏州人、演苏州事、作苏州语,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称苏州剧派。
包括朱素臣、朱佐朝、毕魏、叶时章、陈二白、丘园、张大复等。
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共同特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而是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品形式上,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苏州派剧作家的作品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苏州派杰出代表便是李玉,他的《一笠庵四种曲》和《清忠谱》最为著名,其他作家较为知名的作品还有朱素臣的《十五贯》,又名《双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