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目录第1课古风新韵《关山月》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游子吟》教学设计《花非花》教学设计第2课月下踏歌《阿细跳月》教学设计《火把节(片段)》教学设计《转圆圈》教学设计《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教学设计第3课银屏之声《爱是一首歌》教学设计《两颗小星星》教学设计《滑雪歌》教学设计《DO RE MI》教学设计第4课美好祝愿《龙腾虎跃》教学设计《拍手拍手》教学设计《明天会更好》教学设计第5课快乐的阳光《守住这一片阳光》教学设计《光辉的太阳》教学设计《榕树爷爷》教学设计《一把雨伞圆溜溜》教学设计第6课神奇的印象《海德薇格主题》教学设计《瀑布(片段)》教学设计《火车来了》教学设计《飞天曲》教学设计第7课放飞梦想《和平颂(片段)》教学设计《欢乐颂》教学设计《永远是朋友》教学设计《我们是朋友》教学设计2015-2016学年第2学期第十二册音乐科授课计划(音乐)第1课古风新韵教学目标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花非花》。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竖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建议1.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可抓住本课主题“古风新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结合认识古琴的学习,拉近民族音乐文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3.拓展欣赏我国古诗词为创作素材的优秀音乐作品。
《关山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2.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教学难点、重点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关山月》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教学手段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课时:1节教学过程1、聆听古琴曲《关山月》1、导入聆听古琴曲片段,教师可以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典味道。
并提问,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2、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1.简单赏析苏轼诗歌《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配乐朗诵《水调歌头》,可选用本课古琴曲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学生谈谈不同配乐有什么不同感受。
3.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听出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特点。
4.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
三、课后小结《游子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游子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游子吟》这首歌曲,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难点、重点1、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课时1节歌曲简析《游子吟》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
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
歌曲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谁都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一细节,而母亲的慈爱之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的最细微处流露出来的。
诗人以“三春晖”比喻慈母之爱的广阔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儿女对慈母的报效之情。
并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声音练习2、二声部练习:以3度音程为主进行练习。
二、新课教学1、感受歌曲。
★听录音的范唱,用手臂画出旋律线,体验旋律的美感。
可以反复做两三次。
请学生思考歌曲共有几个乐句?为什么这样划分乐句?★在节拍机上为歌曲《游子吟》找到适当的速度,并写在曲谱的左上角。
★听音乐反复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意。
(可以按节奏有情绪地朗读)2、演唱歌曲。
①随录音学唱。
★确定换气点。
如: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
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混声演唱《游子吟》。
音色要圆润。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绪上自然起伏,大连线唱得连贯流畅。
★歌曲中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
★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②分两组,唱二部合唱。
★全体学生拍出高声部的节奏。
★全体学生唱高声部旋律,唱过两次后要求背唱。
★全体学生默读低声部旋律,教师轻轻拍击节奏,锻炼学生内心听觉。
★全体学生背唱低声部旋律。
(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背唱准确,可以打开谱子看唱一遍后,再背唱,锻炼音乐记忆能力。
)★学生完整视唱旋律。
学生歌唱时,教师歌唱与之对比的声部。
★教师演唱旋律,学生视唱与之对比的声部,并且要求分句背唱。
★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歌唱高、低音声部,做二部合唱。
★由两个学生分声部歌唱,检查学生个人掌握情况。
★由学生个人歌唱一个声部,在钢琴上弹奏另一声部,并注意按照教师的要求,随时进行声部交换。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游子吟》。
3、情景表演唱。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一棵松树下吟颂着古诗《游子吟》;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
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小于朗诵古诗的声音。
4、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5、小结。
6、本课结束。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感为主线,以表现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深深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用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距离,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的感情。
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前倚音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是应用温和的声音和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
当学生体会到了古人对妈妈的爱后,也能爱延伸到自己的妈妈的身上。
“孟郊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报答自己的母亲,母亲节就快来了,那我们的小朋友有能做什么呢?”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那么辛苦,我要积极得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我自己能投入到情景中去,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唱得较少。
这堂课是结束了,但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善良却久久不能隐去。
作为这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兴奋着、回味着、也沉思着……的确,爱让孩子们多了些灵魂的触动,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课才是我们每一位孩子所期盼的。
愿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灵动和美好。
《花非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钢琴、教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内容二、发声训练1、哼鸣练习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1、作品简析: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出生于小官僚家庭。
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
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
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
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
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
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