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 中心区案例
1、Manhattan,New York
1)背景:上世纪50年代,过度的开发造成下曼哈顿交通问题严重,建筑密度过高,缺乏公
共空间等一系列问题。
在另一方面,北面靠近纽约中央公园的一片区域由于具有良好的开敞环境,受到人们的喜爱。
于是,下曼哈顿面临写字楼租金下跌,且一到晚上就变成中心区的“死城”。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洛克菲勒决定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复兴下曼哈顿,使之重新成为纽约金融中心。
2)市政府要求其健康平衡发展,因此采取了调控手段,各产业部门向中心积聚的过程中,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除开通穿越中心区的地铁外,其他主要规划政策有:
⏹通过办公空间的扩展,改善工作环境,丰富工作生活,减少由单个机构决策所带来
的影响,增加内部交通,强化城市的经济和税收基础,增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作用,增强曼哈顿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地位。
⏹在城市核心区提供有力的住房市场,从周边的住房市场中拓展针对年轻家庭在中心
城区中进行生活的吸引力,通过提供步行上班的居住,减少区域中工作-家庭之间
的交通流量,并充分利用现有未能充分利用的地铁资源。
⏹促进中心区就业的多样化,扩展区域中寻找就业的机会,并在大多数现有就业中心
附近通过提供新的住房来增大居住的选择性。
⏹最大化地利用中心区的优美滨水区域和体量,为中心区的商务社区新的居住人口提
供服务,并提供区域性的休闲设施。
为了做到这一点,滨水区必须成为未来商务核
心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设计。
⏹通过最大化地区分步行交通、干线交通和服务交通,来使中心区的交通合理化,在
步行化十分高的地区(商务核心区)分流穿行曼哈顿的交通,缓解步行交通和机
动交通之间十分严重的矛盾。
⏹通过在城市各个角落提供日常宜人设施和服务,通过提高公共空间和内部循环的
质量和品质(步行线路,地铁出入口,内部大众交通等等)来提高工作环境质量。
⏹在货运区,以及根据需要、工业仍可存在的地方,保留目前的蓝领工作。
⏹使目前主要的中心区项目(市民中心、世贸大厦、巴特利)融合到目前及将来的
下曼哈顿网络中,减少由于街道封闭而导致的交通瘫痪,并与未来的开发保持关联。
⏹提高下曼哈顿与其他区域项目(尤其是东部和北部)之间的大众交通的可达性,使
之连通居民数量增长最快,尤其所急需的高技能工人汇集的居住区。
3)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Downtown以及Midtown共同构成的曼哈顿中心区逐渐形成,
包括著名的Wall Street、Broadway、The 5th Ave.,占地约6.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700多万平方米。
其他的图片见PPT
2、Canary Wharf,London
1)背景:伦敦城(The City of London)是伦敦的传统城市中心。
但与北美城市不同,由于
受到欧洲历史城市保护的强大传统的影响,对高层建筑采取比较严谨的态度。
因此对伦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吸引私人资本投资的竞争也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满足发展需求,英国政府促成了泰晤士码头区等新城市化中心区的发展。
⏹伦敦码头区:是1970年代英国新城运动偃旗息鼓之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试验。
与
之前的政府占主导作用的运动不同,它是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自由市场政策的体现,
更多地借住了市场机制,利用财政刺激因素和削弱规划控制功能的办法来达到引进
私人投资到旧城改造领域来的目的。
这与同时期柏林、巴黎和巴塞罗实施的大型具
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城市改建工程也不同。
2)创建全新的CBD:
Canary Wharf位于伦敦城以东的码头开发区的Island of Dogs中部,距伦敦市区4公里,三面被泰晤士河环绕,面积35公顷。
它是伦敦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原废弃的泰晤士河港区基地上建设的全新的国际中央商务区,是伦敦码头区改造最引人注目的工程,也被称为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的新城运动之后最具影响的城市建设项目。
它是利用公共政策引导私人投资进行城市改造的大胆尝试。
业主与开发商:奥林匹克与约克公司/金丝雀码头发展公司
主要的规划设计者:SOM。
3)规划设计:
⏹空间结构:地块中央为3幢超高层办公楼作为地标;
由佩里设计的1 Canada Square位于区域自身轴线与从伦敦市区延伸过
来的交通轴线的交点上,成为整个地块的象征。
超高层建筑物作为视觉
落点,限定外部空间,使轴线不至于一览无余,并加强空间序列的节奏
感;
沿河为整齐的中高层办公和金融交易建筑。
两排建筑之间为一系列公共空间。
除了部分节点精心框定构图供人们眺
望泰晤士河景观,其空间特性是相对封闭和内聚的,与传统欧洲城市空
间形态的性格一致。
⏹交通系统:双层林荫大道环绕全岛,分隔人行系统;与伦敦相联系的地铁(Jubilee
Line)与轻轨南北向从基地中央穿过。
⏹开放空间:林荫大道从中央东西向贯穿地块,形成主轴线,并串联起4个不同形状
的城市广场。
轴线两侧建筑对外部空间限定十分严谨。
⏹规划的多样性:1990业主委托Fred Koetter(拼贴城市作者之一)对总规作补充:利用
对角线元素打破过于严谨的几何性;在建筑立面上要求底层变得丰富,并特意引入
码头区原有的一些典型建筑元素。
规划的26个地块分别由不同的建筑师在SOM制
定的总体规划和立面建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景观小品: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范,如规定柱廊、拱廊、庭院等空间形态,以及
建筑的尺度、后退、材料和立面处理等细部。
4)意义:尽管在整体形态上采用欧洲19世纪的传统街区式布局。
但轴线、绿地、摩天楼
等元素使其比例关系与华盛顿等北美的城市形态更相似,突破了原有“城镇景观”
(Townscape)理论的局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快速的城市扩张的需求。
在城市设计上,它为英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观念性的变化。
5)缺陷:
⏹由私人规划师及建筑师设计的私人项目缺乏对城市整体框架结构的考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年导致建设一度受到重挫;
⏹设计上,滨水区域可及性不强、功能单一。
3、La Défense,Paris
1)背景:1958年,为了满足巴黎日益增长的商务空间的需求,缓解巴黎老城区的人口、交
通压力,保护巴黎古都风貌,巴黎市政府决定在拉德方斯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
2)开始政府计划用30年的时间将包括:Courbevoie、Manterra、Puteaux三镇,面积750公顷
的拉德方斯区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娱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商务中心。
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具体经济指标截至2001
3)
⏹规划兼顾政府与市场的土地开发模式、人车分离的交通规划、多样化的商务空间设
计、完善的服务设计建设、良好的城市景观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新建地区地标:新凯旋门处在巴黎历史城区协和广场方尖碑、香榭丽舍、凯旋门的
城市主轴线的西端。
占地5.5公顷,两侧塔高110M,长112M,厚18.7M。
⏹拉德方斯的规划设计强调斜坡(路面层次)、水池、绿地、树林、广场、雕塑等组
成的街道空间,而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
这些城市设计的元素错落有致地布
置在汽车通道、人行道等多层平台上。
4)其他可借鉴的经验:
⏹建立合理的开发机制,保证有效实施:EPAD (Public Establish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 Defense Region)成立于1958年9月,是一个带有较强政府色彩的
开发公司,包括了工业、商业等综合职能。
机构中18名委员分别来自中央与地方。
⏹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保证人流物流畅通:高架、地面、地下以及人车分离的交通
原则
⏹设计多元的写字楼:初期考虑跨国企业总部,因而充分考虑了办公室采光要求,控
制建筑的高度和间距。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金融保险业、商业服务业、化学工业、信息咨询业等的发展对商务办公用房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借鉴美国经验对其进行更
加灵活多样的规划,注重建筑外部形态、室内空间设计和设施配套的多样性,同时
推广节能技术,强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
⏹建设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为区内各类企业及居民服务。
购物中心、零售业、会展
中心、宾馆、旅行社、快递公司、餐厅、影剧院等各种服务设施。
⏹营造良好的景观文化环境、丰富Sub-CBD的城市内涵。
5)上世纪中叶西方大城市提出城市副中心(Sub-CBD)的建设规划,拉德方斯(La Défense)
属于较为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