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调查报告何坪凌斌潘伦谭丽王鑫程元辉赵琼邓宇邓福忠张瑜王卒平周静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建设,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剖析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构建基于岗位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工学渐进、工学过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2012-2013年调查了重庆市、四川省三级医院11所、二级医院1所、一级医院1所。
对康复治疗师、康复医生和康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一共300份,有效问卷231份,无效问卷69份。
调查分析报告如下:一、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被调查人群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占调查人员总数的90.6%,岗位主要为康复治疗师,所占比例85.4%,康复医师占5.6%,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比例86.4%。
被调查者职称大多为初级(47.7%),职务为其他的所占比例最大(92.4%)。
二、调查结果1.专业的发展前景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占22.6%,“较好”占48.3%,合计70.9%(163人);“一般”占25.2%(58人);仅有3.9%的人认为没有前途。
2、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①调查对象所在单位三年内对专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1-3人的比例为36%,4-6人的比例为22.8%,6-10人的比例为12.7%,需求更多人的比例为28.5%。
②对康复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79.6%的人认为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只有8.3%的人认为会下降,认为不变的比例仅12.2%。
③薪酬标准:选择更多薪酬的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3.1%,2000-3000的比例为34.7%,2000元以下的比例最低,仅12.2%。
3、各单位能提供的工作岗位调查结果显示,单位能为康复专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所占比例最大的前四位是康复治疗师(20.0%)、理疗师(16.1%)、针灸师(14.5%)、推拿保健师(13.8%)。
具体见表4。
4、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排序为:较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28.2%)、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7.8%)、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2.6%),较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13.0%),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8.4%)。
表5 康复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统计5.学生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得分计算方法:将得分分为五个等级,“很强”项定义为9分、“强”项定义为7分、“一般”项定义为5分、“不太强”项为3分、“不强”项定义为1分,每项得分=频数×相应选项得分,总得分为每项得分总和。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得分前四位分别为:“常用康复功能评定能力”、“运动治疗的能力”、“理疗操作的能力”、“推拿保健的能力”。
6、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实用性进行评价必修课程的实用性评价:将得分分为五个等级,“很强”项定义为9分、“强”项定义为7分、“一般”项定义为5分、“不太强”项为3分、“不强”项定义为1分,每项得分=频数×相应选项得分,总得分为每项得分总和。
调查结果显示,必修课程实用性评价得分前四位依次为康复治疗技术(含理疗、言语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传统康复技术(针灸和推拿)、康复功能评定”、“肌肉和骨骼康复。
7、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于:“实践教学环节不足”(27.1%)、“缺乏专业实验科研设备”(15.6%)、“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14.5%)。
其次为“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培养”等。
具体见表9。
表9 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分析和讨论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发展前景较好,人才需求量大,从业人员收入预期不断增加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残疾人、老年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身心健康,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家卫生部2011[31]号文件“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具备应用功能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
在2015年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置和改建符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的康复医学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调查人员中70%以上的人都看好康复专业的发展前景,认为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会呈不断上升趋势,说明整个康复专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业界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为我们举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提供了底气和信心。
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各级医院近3年均需要引进康复技术人才,并且薪酬大多在3000元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对从业人员和就业的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
其次,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
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
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2.岗位需求主要以“康复治疗士”、“理疗师”、“针灸师”、“推拿保健师”为主根据卫生部要求,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需设置康复医学科,必需配备康复治疗士,每个病床需配置康复治疗士0.5个,与康复医师的比例为2:1。
部分医院中的针灸科、推拿科、神经内科等也设置了康复治疗士的岗位,要求职业技能证书,如“理疗师”、“针灸师”、“推拿保健师”。
因此,专科层次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应主要针对二、三级医院的康复科及相关科室的康复岗位。
3.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调查单位最看重学生工作的态度和自身品质修养。
让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关心病人、帮助病人、理解病人的人文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治疗士的岗位任务具体为:①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帮助病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等相关治疗;②负责患者的检诊,确定治疗的种类、剂量、疗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医疗安全工作;③注意观察病情、治疗效果及反应,如有反应及时处理;④负责功能障碍的相关课程开发及培训工作;⑤提供康复理疗咨询服务。
这些岗位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苦耐劳的能力、自学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很不容易把病人当作真实的人,而当作一个抽象疾病的标本。
在原有开设的“两课”、康复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基础上,增开人际沟通与交流(医患沟通技巧)课程;并且要求专业课的教师在讲授医学知识时要渗透人文社科知识;加强校园人文建设,举办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系列讲座,比如行业专家进课堂系列讲座。
4.专业能力培养以操作性技能为主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而从目前的调查的能力需求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影响整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5.课程设置和实习应针对岗位需求进行设置康复治疗士需考取执业资格,为了提高就业率,增强毕业生竞争力,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需在课程设置中增添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
部分专业课程,如“康复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康复功能评定”、“肌肉和骨骼康复”具有较高实用性,能较好的满足岗位需求和岗位任务,应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将原有康复治疗技术这一门课程细分为运动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四门课程。
同时加强传统康复技术(针灸和推拿)、康复功能评定、肌肉和骨骼康复、神经康复的实训及临床见习。
聘请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行业专家任课。
6、强化工学渐进、工学过渡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缺乏专业实验科研设备、临床实践不足、实践理论结合较差、实训课形式化等,都可以通过校内学习与实训室练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对口岗位见习结合,最后到对口岗位实习予以解决。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这在历来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来说,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总摆脱不了纸上谈兵的羁绊。
通过学校与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院联合,理论与实践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四、建议1.建议学校根据软硬件设施的具体情况,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
2.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二、三级医院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神经内科、骨科为主,根据岗位需求和岗位任务,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包括医院和学校专家进行专家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练就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尽早让学生接触岗位,了解岗位技能需求,定期开展对学生思想品德、自立自强相关的专题教育,3.加强实训室打造,注重实践技能练习,①建议扩大资金投入,做好实训室建设方案,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论证,打造功能完善、注重岗位实际需求的综合实训室;②加强学生的校内临床实践,制定规范实验教学相关制度,严密教师及学生的管理制度,让学生的实训落到实处,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正真的提高;③加强校外实习管理,可安排专任教学老师进行实习带教,加强与实习单位负责人的密切沟通,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反馈;④定期举行技能大赛,通过系部层面制定相关的制度,组织学生专项技能大赛,通过这样一些手段促进学生创造一个重技能的氛围,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⑤重视师资技能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让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⑥对“康复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康复功能评定”、“肌肉和骨骼康复”等专业实用课程增加实训课比例,增加理实一体化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