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数学教案 三年级-10 年龄问题
数学教案 三年级-10 年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两人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掌握通过抓住“年龄差”解答年龄问题的基本方法。
2、理解、掌握年龄问题的结构特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
1、借助线段图直观分析问题,给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结合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方法,灵活解题,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
1、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体会解决年龄问题的解题套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年龄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借助线段图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能结合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分析方法,灵活解题。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第一课时
1、课前导入
2.小佳今年10岁,爷爷70岁,请问:多少年后,爷爷的年龄是小佳的5倍?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位同学黑板板演。
4.教师评价,总结,反思。
3. 今年父子年龄之和是54岁,3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儿子今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位同学黑板板演。
4.教师评价,总结,反思。
4. 今年妈妈38岁,女儿12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少4岁?
(先画线段图,再解答)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该题的突破点。
3、学生自己尝试列式解答。
5. 今年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为60岁,6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等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父亲今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2、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学生尝试解答。
答案:
(37-13)÷(2-1)=24(岁)
24-13=11(年)
答:11年后小佳大学毕业。
4.教师小结
师:这个题目是年龄问题与差倍关系的结合,下面我们来练一个题目,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
举一反三
爷爷今年比爸爸大32岁,3年后,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少5岁,今年爸爸多少岁?
1.学生分析题目
1. 填空。
(1)4年前爸爸比女儿大30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今年爸爸( )岁。
(2)王奶奶说:“我有三个孙子,今年分别是20岁、15岁、5岁,15年后三个孙子年龄和与我那时候年龄相等。”王奶奶今年( )岁。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位同学黑板板演。
4.教师评价,总结,反思。
教案
教材版本:精英版. 学 校:.
教 师
某某某
年 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时
2课时
课 题
第10讲—年龄问题
教材分析
在一些数学问题中,要讨论年龄的变化和几个人的年龄的关系,统称为年龄问题。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旨在巩固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
生:年龄差是不变的,是37-13=24岁。
生:当小佳大学毕业的时候,爸爸的年龄是小佳的2倍。
2.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小佳大学毕业时,两人的年龄关系吗?
生尝试画线段图。
师:通过分析你能求出什么?
生:能求出小佳毕业时的年龄。从而就能知道小佳几年后毕业。
4.教师小结
师:在解决年龄问题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年龄差不变;其次是把问题转化为我们常见的和差、和倍、差倍等问题来借助线段图分析进行解答。
例2:爸爸对小佳说:“你今年13岁,爸爸37岁,等到我的年龄是你的2倍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你心仪的医科大学毕业了。”你知道几年之后小佳大学毕业?
1.学生读题,收集信息
师:你同意吗?他刚才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谁再来说一下?
生:年龄差不变。
2.学生独立思考,说说本题的解题思路。
生:我们知道入园时,两人的年龄和。又知道两人的年龄差,那么就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和差问题一样了。
生:画个线段图表示一下就是
3.学生尝试解答。
答案:
(30-24)÷2=3(岁)
答:小佳3岁进的幼儿园。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生:题目告诉我们的是今年三人的年龄和。还有4年后三人的年龄关系。
师:那4年后三人的年龄和是多少呢?
2.生思考汇报
生:4年后三人年龄和是78+12=90岁。
生:这个时候,爸爸的年龄恰好等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说明爸爸的年龄是他们三人年龄和的一半。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结果。
答案:
78+4×3=90(岁)
90÷2=45(岁)
45-4=41(岁)
答:今年爸爸41岁。
4.教师评价。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和大家分享过程
1、课前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表现的都非常不错,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目来检验一下上节课的收获。看看谁掌握的最好。
二、拓展问题
生:根据题目知道年龄差是32岁。
生:3年后,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少5岁。
2.画线段图分析。
3年后:
生:通过线段图我们能求出3年后爸爸的年龄。从而就能知道今年爸爸的年龄。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结果。
4.教师评价。
例3:“妈妈今年的年龄比弟弟年龄的3倍还多1岁,11年后妈妈和弟弟的年龄和就是71岁了。”你知道今年妈妈多少岁吗?
举一反三:
今年舅妈和表妹的年龄和是40岁,4年后舅妈的年龄是表妹的3倍,表妹今年多少岁?
学生独立解答本题;
汇报讲解,教师评价。
例4:今年他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为78 岁,这是他卸下身上责任的时候;4年后两孩子都毕业了,是自己彻底轻松的时候,那时自己的年龄正好是两个儿子的年龄和,你知道今年爸爸多少岁吗?
方法:
年龄问题通常可以经过变换,转化为常见的和差、和倍、差倍等问题进行解决。
拓展问题答案:
1. (1)40 (2)70
2. 5年后
3. 15岁
4. 3年后
5. 33岁
6. 18岁
生1:今年的年龄和就是用71减去11就可以了。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11年后是两个人都长了11岁。所以应该是减去2个11.
4.学生尝试解答,汇报解题过程
答案:
71-11×2=49(岁)
(49-1)÷(3+1)=12(岁)
12×3+1=37(岁)
答:今年妈妈37岁。
5.教师评价,并找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讲解一遍,加强理解。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
师:你能根据倍数关系先画出线段图吗?
2.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分析。
师:画好了线段图,已知了今年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还知道了年龄和,但是是今年的年龄和吗?
生:不是,知道的是11年后两人的年龄和。
师:那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知道今年两人的年龄和吗?
3.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寻找思路。
2.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结果
答案:
25-4+3=24(岁)
3+1=4(岁)
(24-4)÷2=10(岁)
10+4=14(岁)
答:欢欢今年10岁;乐乐今年14岁。
3.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年龄问题:
1.始终抓住:年龄差不变。
2.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人的年龄跟着一起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量。
3.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人的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教学新授
例1:已知小佳幼儿园入学时爸爸和小佳的年龄和是30岁,2年前爸爸比小佳大24岁,你知道小佳几岁进的幼儿园吗?
1.学生读题,收集信息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知道小佳上幼儿园时和爸爸的年龄和是30岁;又知道2年前爸爸比小佳大24岁。
师:从这个条件中你还能知道其他的信息吗?
生:还能知道不管什么时候小佳爸爸都比小佳大24岁。因为年龄差是不变的,小佳长大1岁,爸爸也跟着长大1岁。
3.请一位同学黑板板演。
4.教师评价,总结,反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师:从妹妹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能知道两人的年龄差是9岁。
3.请一位同学黑板板演。
4.教师评价,总结,反思。
三、拓宽视野
1、欢欢今年9岁,妈妈今年33岁,再过多少年欢欢的年龄是妈妈年龄的一半?
学生独立解答本题并进行讲解。
家族聚会时,丁丁给当当出了个谜语:“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会增加不会减的是什么?”
当当思考了一会就说出了谜底:年龄。
听到年龄,彤彤一下子跳了出来,说:“丁丁比我大4岁,当当比我大2岁。我两年后就和当当一样大了,四年后就和丁丁一样大了。”
听了彤彤的话,全家都笑了起来。
彤彤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她没有弄明白人的年龄的变化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年龄问题”。板书课题。
教师评价。
答案:
(33-9)÷(2-1)=24(岁)
24-9=15(岁)
答:再过15年欢欢的年龄是妈妈年龄的一半.
2、欢欢3年前的年龄与乐乐4年后的年龄之和是25岁,欢欢3年后的年龄等于乐乐1年前的年龄,求欢欢和乐乐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