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座橡胶坝工程设计报告

一座橡胶坝工程设计报告

1综合说明1.1绪言小XX是竹竿河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98.0km,流域面积796.0km2,是纵贯XX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

河道上游建有石山口大型水库,中下游建有小龙山拦河枢纽工程。

在小龙山以下4.0km处为XX县城所在地,城区面积7.0km2,现有人口7万多人,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区面积为11.0km2,人口8~12万人。

国道312线由西到东穿越其间,开武(开封至武汉)公路贯通南北,西宁(西安至南京)铁路亦从这里经过。

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XX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小XX穿XX县城南而过,对城区及沿线乡镇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离城区较近的城郊高产大棚蔬菜发展迅速,不仅丰富了XX县城乡人民的菜篮子,而且还远销合肥、武汉、上海等地,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拳头项目。

近几年由于浇灌水源得不到解决,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限制。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城人口逐渐增多,县城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并已成为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城区的建设步伐,近几年来,XX人民对治理开发小XX,美化县城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能使小XX早日成为有安全保障,可供人们茶余饭后逍遣漫步的旅游景点。

县委、县政府也决心下大力气对小XX城区段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力争使小XX变成河水清、水面宽、景点多的带状游览区。

近期拟在罗息桥下游120m处修建一座橡胶坝工程,使沿河两岸特别是城关段成为该县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为子孙后代造福。

受XX县水利局委托,我院积极组织人力对拟建橡胶坝的小XX河道段进行了勘探测量,并按照要求编制了该橡胶坝工程的工程设计。

工程特征值详见表1-1。

表1—1 XX县小XX橡胶坝工程特征值表1.2水文小XX是XX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涩港乡同心村,由西南向东北纵贯XX全境,流经XX县城(东经114°31′,北纬32°13′),至竹竿乡河口寨入竹竿河,全长98.0km,平均比降1/1200,流域面积796.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49亿m3。

河道上游兴建有石山口大型水库控制工程,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控制流域面积306.0km2,最大库容3.68亿m3。

中下游兴建有小龙山拦河枢纽工程,控制区间汇流面积223.0km2,20年一遇洪水设计,无控制、调节能力,最大泄流量为834.0m3/s。

小龙山以下区间流域面积为267.0km2,其中平原、洼地面积占60%以上。

根据小XX小龙山枢纽~入河口区间各控制点现状、设计水位对比表,确定坝址(小XX桩号23+380)处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为50.60m,相应流量为1382m3/s。

施工期流量计算按小龙山水库不泄洪,设计标准采用枯水期五年一遇流量。

经计算枯水期洪峰流量为109m3/s,可作为围堰、导流流量。

1.3工程地质工程区位于县城罗息桥下游120m处,地貌上属小XX一级阶地;橡胶坝拟建区现状条件下为小XX治理河道裁湾取直后的一段新开顺直河道,河底高程40.5~41.0m,两岸高程50.5~51.0m。

坝址处土层共分显三层,分别为粘土、泥质细砂和粗砂。

根据地质勘察试验提供的资料,土层标准承载力为80~130Kpa不等。

1.4工程设计依据及标准设计依据:①1997年9月编制的《XX县小XX下游治理工程规划报告》;②近几年XX小XX治理年度工程设计书;③2004年12月实测的小XX橡胶坝址段地形图及横断面图;④有关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其它有关资料、文件等。

设计标准:根据《XX省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小XX防洪标准近期要达到20年一遇,确定橡胶坝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

1.5工程设计XX小XX橡胶坝工程主要包括上游铺盖段、坝身段、下游消力池、海漫段等。

坝址处,河底高程40.80m,坝底板高出河底0.5m,坝袋高2.5m,允许坝顶溢流水深0.5m,坝前最高控制水位44.30m坝底板顺水流方向长11.0m,厚1.5m,设前后齿墙,并沿底板每10m设一直径0.4m冲砂孔。

该橡胶坝共1孔,坝袋底宽36m,边墩以1:2斜坡型式与坝端平台连接。

为减少坝体渗漏,在坝上游设20m长粘土铺盖,厚0.8~1.7m,其上设0.4m厚浆砌石护面。

两岸采用浆砌石和钢筋砼斜坡护岸。

下游设砼消力池长10m,M7.5浆砌石海漫长20m。

1.6工程施工1.6.1施工条件XX县小XX橡胶坝工程位于XX县县城城东罗息公路桥下游120m处,紧邻信叶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施工用电可由附近的高压线引进,能保证施工时的电力供应要求;施工用水直接用潜水泵从河道内取得。

工程所需“三材”均可从县城购买。

1.6.2 施工组织该工程位于小XX主河槽上,受气候条件限制较大,需在枯水期突击完成,原则上以机械化施工为主,人工施工为辅;专业队伍施工为主,民工施工为辅,争取在2005年5月31日以前竣工并投入运用。

工程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地严把质量关,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工程按期顺利完工。

1.7工程用地本年度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计需永久占地11亩,临时占地20亩。

1.8环境影响评价小XX橡胶坝工程是XX县小XX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成不仅可解决沿岸高效农业区的灌溉水源,提供县城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而且可提高地下水位,减少城市漏斗化,解决县城将要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提高城市供水能力。

同时还可发展水上娱乐及水产养殖项目,为发展当地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宜尽快实施。

1.9工程数量及投资工程计需土方开挖21539m3,土方填筑13255m3,M7.5浆砌石19521m3,砼及钢筋砼3264m3;工程总投资307.42万元。

XX县小XX橡胶坝工程建设资金由XX县公共事业局与县水利局共同承担。

1.10 国民经济评价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及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进行分析。

本工程是集灌溉、旅游、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县城地下水位等为一体的综合枢纽,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评价结果为: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1%;经济净现值为132.8万元;静态与动态经济效益费用比分别为3.46和1.38,投资回收年限4.23年。

2水文2.1流域概况小XX是XX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涩港乡同心村,由西南向东北纵贯XX全境,经XX县城(东经114°31′,北纬32°13′)于竹竿乡河口寨入竹竿河,全长98.0km,平均比降1/1200,控制流域面积796.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49亿m3。

河道上游兴建有石山口大型水库控制工程(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控制流域面积306.0km2,最大库容3.68亿m3;中下游建有小龙山拦河枢纽工程(20年一遇洪水设计),控制石山口水库~小龙山枢纽区间流域面积223km2,无控制、调节能力,最大泄流量为834.0m3/s;小龙山以下区间流域面积为267.0km2,其中平原、洼地面积占60%以上。

小XX流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河源—灵山一带为海拔827.00~200.00m的深山区,石山口水库以上为海拔200.00~70.00m的浅山区,由此以下属丘陵区,沿河阶地有一带状平原,地面高程70.00~40.00m。

流域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5.1℃,霜期自11月中旬始至次年3月下旬止,无霜期230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mm,风力最大为8级,最大风速19m/s,多年平均风速为3.1m/s。

流域内一般土质粘重,保水性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黄豆、油菜、棉花等,是XX县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小龙山拦河枢纽下游4.0km处有XX县城及312国道,沿河两岸台地有耕地10万多亩,人口10余万人。

石山口灌区及南湾灌区可自流灌溉两岸农田,但排水设施严重不足。

2.2设计洪水位计算根据小XX小龙山枢纽~入河口区间各控制点现状、设计水位对比表(表2.1引自《XX县小XX下游治理规划设计》),确定坝址(小XX桩号23+380)处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为50.60m,相应流量为1382m3/s。

表2.1 小XX小龙山枢纽~入河口区间各控制点现状、设计水位对比表2.3 施工期导流洪水计算XX县小XX橡胶坝建在小龙山水库枢纽下游月4km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796km2,其中小龙山枢纽控制面积688km2,枢纽至橡胶坝区间流域面积为159km2。

区间内主要支流有小泥河,长度为27.9km,河流比降为1/1087。

施工期流量计算按小龙山水库不泄洪,设计标准采用枯水期五年一遇,由于流域面积小于200km2,计算方法采用推理法。

经计算枯水期洪峰流量为109m3/s,施工期定在1月~5月,其中主体工程在1~4月分完成,该流量可作为围堰、导流流量。

3 工程地质小XX橡胶坝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于2004年12月份完成。

勘探坝轴线位于罗息桥下游100m处的小XX上,坝轴线与主河床正交。

各项勘探具体情况及试验成果详见XX市水利勘测院编制的《XX县小XX橡胶坝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简要摘录如下:1、工程区位置和地形工程区位于县城罗息桥下游100m处,地貌上属小XX一级阶地;橡胶坝拟建区现状条件下为小XX治理河道裁湾取直后的一段新开挖的顺直河道,河底高程40.5~41.0m,两岸高程50.5~51.0m。

2、地层本次勘察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揭示,场地土层共分三层,分述如下:第①层:粉土褐黄、稍密、湿、可塑~软塑,区内主要分布在小XX两岸,层厚1.5~10.0m。

第②层:泥质细砂灰黄色、稍密、饱水,层厚1.8~2.6m,区内均有分布层。

第③层:粗砂黄色、中密、饱水,区内均有分布,勘察未穿透此层、揭示最大厚度7.6m。

3、地下水勘察表明,场区勘察揭示深度范围内地下水含水层只有一层,即砂层中的地下水,该地下水与外河水位一致,且呈互补关系。

4、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取样室内分析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详见报告附件《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孔位测试数据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5、岩土工程评价⑴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和持力层土具有以下特点:①场地高差较大;②浅层内持力层土分布较均匀,层序稳定,但强度低,可以区内第②层泥质细砂或第③层粗砂作为持力层土。

③适宜本工程建设。

④拟建区各层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如下:第①层:粉土承载力标准值f k=80kPa第②层泥质细砂承载力标准值f k=100kPa第③层粗砂承载力标准值f k=130kPa⑵地基方案以区内第②层泥质细砂或第③层粗砂作为持力层土,采用天然地基方⑶场地地震效应按国家地震局的有关文件,本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