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要举措研究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
一是现代农业理念深入人心。
中央连续5年以1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加快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优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农业农村领域出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是支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提前免除“农业税”,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延展、扶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激励、调控、支持和促进政策体系,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直辖以来,市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4.3%,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三是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引进,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4%。
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1315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7家,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60%,粮油优质率达50.8%。
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与全国和世界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
四是现代农业基础初步奠定。
过去5年,农村经济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6.9%,2007年分别达1391亿元、3509元。
农业增加值303.1亿元,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为53.6,4.8,38.1,3.5,粮经结构调整为72.9,27.1,从事一、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比调整为59,15,26,粮食、肉类、蔬菜产量分别为1088万吨、159.3万吨、855.3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343公斤、50.2公斤、270公斤,其他农,畜、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建成中型水库17座,开县鲤鱼塘水库和“泽渝”一期15座中型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整治病险水库683座,农田有效灌面927.2万亩、节水灌面183.4万亩,森林覆盖率30%。
,二,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直辖以来,全市耕地净减32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03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0.18亩。
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80%左右,15-25度坡耕地占32.5%,土地酸化占15.1%。
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的48.6%,石漠化占11.6%。
人均蓄饮提水能力18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然灾害常年发生2500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约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40—60万吨。
二是人才结构矛盾凸显。
近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48万、占总量的53%,其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有八成已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
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下降,纯务农农民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占41.3%,初中及以上仅占52.2%。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去5年柴油涨幅高达71.4%,仅此一项农民种粮每亩增加成本30元左1右。
人工成本不断增长,2007年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分别比上年提高10.7%、19.4%。
两个方面的因素抵消了党的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抑制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发展方式仍较落后。
农业科技创新、中间试验和成果转化乏力,科技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左右。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较弱,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发育不完善。
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农产品加工率仅29%,农业“三品”认证数量在全国名次靠后。
五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呈收缩势头,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萎缩,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承支农之重。
农村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能力有限、覆盖面小。
2007年,全市支农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5%,且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六是农民增收压力较大。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1元,比四川、湖北分别低38元和488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正常年份在3.6:1左右,2007年高达3.9:1。
未来一个期,农民收入四大构成继续大幅度增长的空间有限,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5%目标的压力较大。
,三,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赢来新的机遇。
一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中央明确了“三农”工作“五基本、一首要”的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将“三农”工作置于“四大任务”之首,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2向。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07年GDP41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788.6亿元、比5年前增长4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是城乡统筹力度加大。
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市政府、农业部决定共建设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此背景下,全市上下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加快建立工农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的制度框架,促进城市、工业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是发展意识空前浓厚。
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的促动下,广大干部和千万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谋求发展、创新突破的意识空前活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站在西部看农业渐成理性行为,品牌、市场和外向型农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农民转移就业、改善农村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任务,深化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服3务体系五项改革,着眼“135+X”产业发展导向,实施优质粮油自给、优势产业培植、特色产业优选、精品农业展示、创汇农业拓展五大工程,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遵循规律、统筹规划。
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障粮食自给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深度挖掘增长潜能,努力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分区域定位主攻方向,分层次明确扶持重点,分产业确定技术路线,加快培育和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带,区,。
——整合资源、重点突破。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分工合理、管理有序”的思路,整合资源,集中投入,下大力气做大盘强主导优势产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成品牌、出效益。
围绕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主体,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综合服务,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型经济”格局。
——创新机制、扶优扶强。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组织、投入和评价机制。
统筹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政策,转变支持方式,重点扶持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区县和带动力强的主体。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城市和工业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进军。
——解放思想、开拓开放。
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站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配置农业资源,面向西部地区乃至4全国、全球市场培育支柱型产业。
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重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奋斗目标。
根据市委三次党代会部署,综合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将现代农业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即2008—2012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支撑条件,培植优势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201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2012年,主要目标是,——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农村经济总量2500亿元,农业增加值710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6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以下。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柑桔带、蔬菜产业带、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产量、质量及产业影响度、带动力居西部领先地位。
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
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初步建立。
——规模化程度全面提升。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在“一圈”内达到30%、“两翼”达到20%以上。
现代粮油、柑桔、蔬菜5生产基地全面建立,种植大户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不同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基本健全,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80%,其中,生猪规模化程度达45%,打造5个年产值50亿元、2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畜牧业企业集团。
——设施化装备有效改善。
耕地保有量在300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常用耕地面积的50%,土地综合生产率达2800元/亩,农业机械化率达23%。
全面完成“泽渝”一期工程,建成中型水利工程15座。
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建设基本口粮田20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优质化水平大幅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重大动植物疫病有效遏制,畜禽发病死亡率稳步下降,动物卫生水平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显著提高,成功防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柑桔非疫区成为全国示范点。
标准化生产覆盖到所有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50%、75%、65%以上,品牌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组织化程度更加紧密。
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成熟配套,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和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多性质共存、多方式经营、多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市级主导产业占总规模的30%以上。
6——科技化手段广泛应用。
新建10个市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推广100项重大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施10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行动,建设1万个农民科技书屋,培育10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养10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初步建立重庆现代农业农村技术支撑体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居西部前列,农业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0%、60%以上。
——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
“森林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成效明显,农业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新造林110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和地氟病区适宜户率先普及户用沼气,建成一批生态环保型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