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分科:(1)综合自然地理学;(2)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一章地球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行星:(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球:(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2)月球对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潮汐大地水准面: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地球的大小及地理意义:(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2)保持地表温度及其较差在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内过虑紫外线保护生物等。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1)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左偏;(3)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太阳的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23°27′)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为液-气界面,海底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为气-固界面,海岸带为三相界面;(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于本身发展形成的为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黏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地壳克拉克值: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岩石分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发生的变形与变位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倾斜构造板块边界类型:(1)扩张(或增生)型边界(2)俯冲(或汇聚)型边界(3)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把地质历史分为隐生宙与显生宙。

宙、代、纪、世、期(时代单位)宇、界、系、统、阶(每个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地球大气: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气压场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区域气象学中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部分气压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成为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的饱和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 d蒸发和凝结:蒸发面上出现蒸发(升华)还是凝结(凝华)决定于实际水汽压(e)与饱和水汽压(E)的关系,当e<E蒸发,反之凝结。

降雨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台风雨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三个信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季风环流: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气团: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气旋: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海洋约占全球表面积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从全球水量平衡中可以看出:(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

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地表径流入海是维持海洋水分平衡的决定性条件。

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洋资源: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河流的比降: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即河流的总高差;而某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这一河段的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河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河流的水源:降水地下水冰川积雪融水湖泊沼泽河流补给的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径流计量单位(P211)第五章地貌地貌(地形):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基本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化壳(残积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方式:推移、悬疑泥石流: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不包括挟沙水流与滑坡在内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条件:(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例如坡面与沟谷流域内有厚层风化壳、黄王、坡积物与块体运动堆积物;(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以重力作用为主,土体失稳且供给量大的重力坡,有滑坡活动或冲刷严重的侵蚀坡,纵比降较大且具有土质沟床的沟谷,最有利于泥石流形成;(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水动力条件)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2)喀斯特漏斗;(3)落水洞;(4)溶蚀洼地;(5)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6)峰丛、峰林与孤峰。

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风的搬运作用:通过风沙流即挟带沙粒气流的运动实现(悬移、跃移、表层蠕动)风沙作用: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黄土: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海岸带: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海岸分类:(1)沿岸;(2)沙岸第六章土壤圈土壤:发育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具有肥力土壤肥力: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剖面主要发生层: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R)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原生矿物: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成土因素:气候、岩石、地形、时间、生物土壤形成因素学说(道库恰耶夫):(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3)土壤水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和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4)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有由极地经温带至赤道的地带性变化规律。

因此,研究土壤时一定要注意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性。

经历的时间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它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土壤资源(土地资源基础):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我国三大土区:(1)东部湿润、半湿润土区;(2)西南高原高寒土区;(3)西北干旱土区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2)土壤侵蚀的危害;(3)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4)土壤盐碱化;(5)土地沙化;(6)土壤污染。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2)综合整治,合理布局;(3)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化学元素、圈层组成、要素组成地理环境主要的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射地域分异规律(空间地理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办法自然区划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土地含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