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4.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

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课件出示译文)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

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9.指导朗读。

(自由读、分组读)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3.齐读。

(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

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

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指名说)(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师: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名说)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件出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四、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一定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教学反思】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

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现中体会他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课堂效果较好。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

”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

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

“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

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

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