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

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

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

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

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

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

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

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

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

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

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

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

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

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

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

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

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

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

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

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一些独出心裁的见解,或能做到“问一以知十”、“问一以知二” 孔子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总是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那怕是与已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所启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杨。

他与学生子贡讨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时,对子贡能联想到诗经中诗句的理解,给予充分肯定,表杨他“告诸往而知来者。

”他的学生陈亢曾经问他的同学,也就是孔子的独生子伯鱼一句话“子亦有异闻乎?”从伯鱼的回话中。

陈亢居然能有大收获:“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可以说,这都是孔子平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

叩其两端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但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

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

有一次,他和子贡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的问题时,孔子就借机教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由此得出好人的标准应是:全部的好人都喜欢他,全部的坏人都痛恨他。

反之,则是坏人。

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

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

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

二、教学相长讲到古代的师生关系,人们总会提到师道尊严。

认为师生之间壁垒森严,老师十分威严,动不动斥责或施之于棍棒,甚至有人还把孔子作为提倡师道尊严的第一人。

事实上,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一部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

教学相长一词虽语出《学记》,而《学记》主要是记载和总结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教学经验的。

因此,也可以说教学相长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实情况的写照。

各言其志《论语》中关于孔子教学情况记录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言志的事例了。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平和地对学生说,“我年纪大了,不会再去从政了。

平时都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若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子路抢先发言,然后其他弟子一一作答。

最后到了曾皙,曾皙说:我与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

暮春三月,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谈论谈论学问,唱唱歌,跳跳舞,岂不快哉。

公西华请孔子评论一下,孔子说:只不过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他不但没有批评曾皙这种休闲的生活态度,反而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赞同和向往这种教书育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孔子与学生相处是十分随意,气氛轻松。

学生可以一边听同学和老师对话,一边可以自己演奏音乐,自得自乐。

孔子既不强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又乐于接受吸收学生的正确见解,从善如流。

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与老师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学相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论语》中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让我执政,我第一件事就是“正名”。

子路当面与孔子争辨的起来,认为老师太迂腐了,执政与正名有什么关系。

于是孔子一面批评子路强词夺理,一面为他解释为什么要从正名入手。

师生两人虽近乎对骂,但孔子毫不介意,最终以理服人。

相互启发孔子晚期的学生子夏是孔门四科教学中的文学人才,有一次,子夏引用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请教孔子。

孔子说:有酒涡的脸,笑起来才美丽,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才能顾盼生情,美丽的花卉是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

子夏由此引申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你真是个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和你进一歩讨论了。

孔子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于用孔子的话反驳孔子,孔子也乐于接受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或做法。

有一次,孔子到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种小地方,用不着教育。

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学习了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教育总是有用的吧。

孔子听了这番话后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曾想应邀到晋国的佛刖处谋职,子路知道后,就出面阻止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如今佛刖盘踞中牟谋反,你却要去为他做事,这怎么行呢?” 最后,孔子听从了子路的劝说,放弃了为佛刖做事的念头。

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在许多场合称赞“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还把颜回视为知己,曾感慨地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用之,则做出成绩,不用,就藏起来,除了你我,还有谁能做得到呢?尽管孔子如此器重颜回,但对颜回唯唯诺诺,从不提不同见解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不违如愚”。

子路虽经常顶撞孔子,但孔子内心还是对他爱护有加。

当子路遇难的消息传来,孔子悲痛不已。

可以说孔子是教学相长的榜样。

以友辅仁孔子不但在教学上提倡当仁不让、教学相长,同时在道德上也师生相互砥砺,做到以友辅仁。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一个统治者应该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君子。

而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