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

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

孔子教育思想综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于春秋末年首创私学,“上说下教”孔子从三十岁起就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有四十余年, 培养了三千位弟子和七十二位贤人, 并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主张:教师方面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主张:教学方面:主张作为教师,要做到“温故知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以身作则”等方法教育学生;其教学方法与原则:启发诱导。

这条原则在孔子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说: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

因材施教。

这是孔子教学理论中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虚心笃实。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 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

他的学生仲由好胜心强,极不虚心, 他便严加训斥; 另一个学生颜渊常“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则经常受到表扬。

孔子认为, 在学习上是否虚心最重要的是看有无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 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阁, 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结合。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闻、多问, 甚至“不耻下问”。

学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不能离开行, 学行要统一。

他所说的“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 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力行过程。

因此他主张不应该把所学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说到做到。

二、教学主张: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 要“博学”、“好学” , 从“多闻”、“多见”、“多识”中以求得广博的知识; 主张要“学”与“思”相结合, 又主张“学”“行”结合提出身体力行的原则。

在认知真理方面, 则主张采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

他把道德作为政治的标准,主张“为政以德”。

除了道德外, 孔子也注意到智育和美育, 但它们是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 基本上是为德育服务。

孔子还重视“游于艺”的教育。

他自己曾以“艺”自许, 他对音乐特别感兴趣, 音乐也是他教的重要内容。

当然其教育内容是受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限制的, 孔子为培养“修己安人”的统治者—君子, 以及统治者的辅佐人才—贤能之士, 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只能以政治、伦理道德为主, 而一般文化知识教育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他主张“文、行、忠、信”四教, 其中后三者属于道德教育范围。

他所用的具体教村主要是经过他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 , 即后世所称的“六经”以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

虽然这几门课程的共同任务是以培养道德为核心, 但“六经”中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文献资料, 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材料。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孔子教学方法虽然不是有系统的、一致的、受一定的教学原则所指导的, 但是由于他不断的努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孔子没有留给我们成套的教育理论或有关教育理论的专著。

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儒家经书中,尤其是他的言行录《论语》中。

三、具体教育思想分析:“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他可算是中国教育史上以个别知识分子的身份设立学校,大规模招生施教的先驱者之一。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孔子开办私学的指导方针,是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及对人性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建立的,它不仅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而且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的大量人才.孔子对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如何开展教育?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春秋以前,教育的局面是“学在官府,民间无学”,文化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平民没有资格接受教育。

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致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局面被突破,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

加以传播,使“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格局被打破。

孔子的私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总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一律加以教诲。

3.1具体表现:其一,学生无论贵贱,均可接受教育。

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也有贱人,如子张;有善于货殖的富豪子贡,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

可见,孔子破除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

其二,不论品行高低,均可进行教育。

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格粗鄙的人或者是行为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

他们经过教育培养,都能去恶向善,成德达才。

可见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

其三,不分地域国别,广泛招收弟子。

据记载,孔门弟子的地域籍贯,包括了鲁、卫、齐、宋、陈、蔡、郑、薛、吴、楚、晋、秦各国,他们年龄悬殊极大,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

3.2来源: 孔子“有教无类”的信念,来源于他对人性的剖析。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孔子认为人们的生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不同,使人彼此间的差别悬远了。

因此,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远远超过遗传。

他认为人们虽有良好的素质,但不能自发成才,必须经过学习与教育,才能有所提高,日进不已。

3.3现代影响:这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它要求我们在“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差异是显著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主客观条件,注意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背景,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学生,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用深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用“六艺”以教,长于“叩”、“问”,在教学时机上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四、具体教育思想分析:“因材施教”4.1来源: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分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解会大大动荡的时期, 子杀越、列国兼并等等“越执”现当时触目皆是, 奴隶社会的礼制大厦摇摇欲坠。

孔子最大的政治抱负, 就是改变这种“天下元道”的混乱局面, 建立“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

他认为,要实现这一袍负, 就需要通过教育, 培养各种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多而实行“因材施教”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诱导教育, 则是加速这类贤士成长过程的良方。

2、为了扩大教育范围,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把不同国籍、宗族、身分、` 素质的学生兼收并蓄( 当然, 奴隶是没有受教育权利的)。

这些学生年龄恶殊, 成分复杂, 个性和智力的差异也很大。

’如果无视学生这种差异, 只用统一的模式施教, 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也就难以把“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贯彻到底。

因’此, 贯物“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需要,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又一客观根源。

4.2表现:孔子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 决定教育内容和教学进度。

孔予说: “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他主张, 对学业和智力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 可以传授高深的·学问多而对学业和智力只有中等以下水平厂的人, 则不可以传授高深的学问。

教学过程中, 不到学生冥思苦想、急求解决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 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有所思考、想说出来而又苦于无法表达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学生一个方面, 他却不能举一反三, 便不妥再教给他新的内容。

2因人答疑, 对症下药。

孔子认为, 学生思则生疑, 疑则欲问, 问则求解。

教师就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解问答疑, 因此, 孔子很重视问答形式的教学, 把“疑思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孔子对学生的询问, 纵然是同一问题, 也能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作出方向一致却又各有侧重的回答《论语》ZH中有四个人问孝, 孔子就作了四种解答:由于颜渊等四人的学业造诣和接受能力都有差异, 所以他们请教同一问题, 孔子就作了基本概念一致而答案深浅、繁简均不同的四种解答。

这使他们既在知识上得到满足, 又能勉而进之。

其他如问礼、问政、问士、问知、问君子等等, 孔子莫不如此。

3因人制宜, 扬长补短。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还表现在他根据学生的优缺点, 善于抓住时机进行适当的教育。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些微缺点, 他都予以表扬或批评, 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例如子贡问孔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自以为达到“怒”的标准, 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孔子觉得子贡的自我评价过高, 于是直言道: “赐也,非尔所及也。

”对子贡喜爱品评别人的长短, 孔子也给予含蓄的嘲讽: “赐也贤乎哉, 夫我则不暇.4.3 现代影响:孔子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不仅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准备了条件, 而且也为中国教育史提供了不少足资借鉴的珍贵遗产。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 所提供的正是他的前辈未能提供的新东西, 反映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规律性。

孔予这种因人定教的方法, 即使在今天也有其深刻的启迪。

事实上, 如果把高深的学问硬灌给一个“低常”的学生, 就会使他感到高不可攀, 望而却步; 相反,倘若不给“超常”的学生以相应的高深学问, 那他的智力也就可能被扼杀在棍裸之中,过早地启发乃至注入, 那结果只会事倍功半。

由于孔子能因人定教, 因此曾被视为迟纯的曾参, 后来也学业大进, 成了孔门主要的传道者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