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作方案篇一:XX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第二方案XX年上半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报告一、矿井概况山西柳林金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6年,位于柳林县城东南约10km处的庄上镇梨树凹村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金家庄乡管辖。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XX]33号文,批复为单独保留矿井,井田东西长4.95km,南北宽2.78km,井田面积为6.0842km2。
矿井证件齐全合法有效,机构完善,运行科学高效,属生产矿井。
矿井批准开采3#-10#煤层,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证载能力均为175万吨/年。
煤层开采标高880m-510m。
二、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一)矿井地质1、地层井田内地表大部分被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所覆盖,基岩仅在沟谷、沟谷下部两侧出露。
据钻探揭露地层的层序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现结合钻孔资料,井田内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根据L31号水文孔得知,上马家沟组揭露厚度108.92m。
根据区域资料知,本组岩性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
(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连续沉积于上马家沟组地层之上。
L30、JZ1钻孔分别钻进101.06m、104.63m未完全揭露本组地层,L31孔揭穿该地层,揭露厚度114.31m,贺西矿H6孔揭露厚度138.40m。
据钻探资料,本组下、中部多为浅灰、灰白色泥灰岩,夹厚层状硬石膏层;上部为中厚~巨厚层状灰白、深灰色石灰岩,隐晶质微晶或泥晶结构,岩石致密、坚硬、质纯,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次为白云石,含燧石、黄铁矿结核及晶粒,变形层理及岩溶裂隙较发育,多为方解石脉充填。
局部厚层灰岩中夹薄层泥质灰岩。
(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之上,以山西式铁矿及铝质泥岩为底界,K1砂岩底为顶界。
L30、L31、JZ1号钻孔均钻穿本组地层,厚15.32~31.0 m,平均23.11m。
下部为浅灰色、灰色铝质泥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细粒砂岩,含丰富黄铁矿结核,菱铁质泥砾,底部为铝铁矿薄层;上部为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石灰岩,石灰岩中生物化石较丰富,灰岩下部含煤线。
(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零星出露于井田东南边界的沟谷中。
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地层之上,以石英砂岩K1为底界,K3砂岩底为顶界,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厚80.9~104.74m,平均91.6m。
按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将本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分述如下:①、下段:由K1砂岩底至8#煤层顶(L1石灰岩)。
为一套灰至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碎屑岩段,夹0~1层不稳定的生物碎屑灰岩,含煤3层,自上至下为8#、9#、10#煤层,为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主要煤层。
厚度40.7~43.55 m,平均厚度41.73m。
②、中段:由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厚22.62~37.60m,平均28.82m。
岩性主要由3~5层灰色生物碎屑泥晶、隐晶石灰岩夹深灰至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少量薄层粉砂至细砂岩,含煤2层,自上而下为6#、7#煤层,均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③、上段:由L5灰岩顶界至K3砂岩底,厚3.55~5.83m,平均4.9m。
岩性以灰色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含菱铁质及黄铁矿结核。
(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出露于井田西侧沟谷中。
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以K3砂岩底为下界,K4砂岩底为上界,为井田内另一主要含煤地层。
厚度40.75~67.85m,平均厚47.81m。
岩性为灰色~深灰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含煤3~5层,其中3、4#煤层为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
本组底部的中-粗粒砂岩(K3)层位稳定,灰色-深灰色,厚层状,成分以石英为主,分选性差,由下而上粒度从粗到细,底部一般为薄层细砾岩,砾径5~l0mm,常含大量煤屑,厚2.50~12.43m,平均7.76m。
(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出露于井田中东部的山谷中。
该组以K4砂岩为底界,以K6砂岩底为顶界,连续沉积于山西组地层之上(整合接触)。
根据区域资料知,岩性以灰-灰绿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偶夹薄煤线。
厚度66.12~102.18m,平均81.93 m。
本组地层以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属陆相沉积,按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分述如下:①下段:K4砂岩底至K5砂岩底,厚29.95~70.10m,平均46.45m。
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含煤线0~3层,极不稳定。
底部K4砂岩为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岩屑、云母及重矿物,夹炭质或有机质条纹和泥质包体,具脉状层理及交错层理。
②上段:K5砂岩底至K6砂岩底,厚23.95~51.50m,平均37.73m。
岩性以灰-灰绿色砂岩为主,顶部为灰-灰绿色夹紫色斑块的含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是野外确定K6砂岩良好的辅助标志。
(7)、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井田西部的沟谷中零星出露。
以K6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残存不全。
根据区域资料知,岩性以灰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由下向上紫色色调渐浓。
本井田仅残存下段、中段。
①下段:主要为灰绿色、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厚82.78~106.45m,平均98.94m。
底部K6砂岩厚2.40~5.00m,平均3.40m,为灰至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含砾。
②中段:厚40.00~116.23m,平均91.40m。
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灰色、绿灰色砂岩及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多呈团块状,水平层理发育,夹泥岩条带,层面上有云母片。
(8)、上第三系上新统(N2)广泛分布于井田内的沟谷中,岩性主要为棕红色至浅棕红色粉砂粘土、亚粘土夹钙质结核,其次为砂砾石,杂色粘土及泥灰岩、灰岩。
底部常为胶结松散的砾岩,棱角状及次圆状,磨圆度及分选性极差。
厚度为4.00~94.50m。
与下伏各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9)、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3)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广泛分布于井田内的梁、垣、峁和半坡上。
由浅红、黄红色砂质亚粘土及亚砂土组成。
垂直节理发育,地貌上易形成陡壁、黄土柱及天生桥。
2、构造井田位于离柳矿区西部,三交~柳林单斜含煤区中南部,井田地层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
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地层倾角平缓, 3~7°。
井田内未发现陷落柱。
根据3、4#煤层开采揭露,井田西南部发育一条走向北北西-北北东、倾向南西-北西的正断层,断层倾角30°,断距较小,仅1.5m。
据井下巷道揭露,推测井田北部4#篇二:边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方案边坡稳定性研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方案目录一、前言 ................................................ ................................................... .. 2二、编制依据................................................. .. (2)三、执行规范及验收标准 ................................................ (2)四、勘察目的与主要任务 ................................................ (3)五、勘察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 . (4)六、矿区地质概况 ................................................ (4)七、勘察工作量布臵 ................................................ .. (4)八、勘察工作实施细则 ................................................ . (6)九、勘察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审工作 ................................................ .. (9)十、主要技术质量保障措施 ................................................ (10)十一、施工组织 ................................................ (15)十二、施工质量管理 ................................................ (27)十三、施工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 . (30)一、前言##矿为国内著名大型铁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采场东南帮边坡最高标高+##m,采场坑底标高##m,设计终了边坡最大高差约为## m,属于高陡边坡。
为了优化边坡结构参数设计,更好的协调边坡工程与采矿生产的关系,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公司决定对该露采边坡进行专门的边坡工程地质工作。
收到###公司关于《##矿采区、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招标文件和中##公司提供的《###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设计》后,我公司在研究项目招标文件和补充勘察设计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编制本勘察纲要,以指导野外施工、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正式报告的编制工作,确保为本次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
二、编制依据⑴国家现行有关规范;⑵《#稳定性研究招标文件》(招标编号:招标单位:);⑶《###勘察设计》;⑷《##勘察设计》三、执行规范及验收标准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XX XX年版);⑵《边坡工程勘察规范》(YS5230-1996);⑶《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XX);⑷《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⑸《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⑹《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XX);四、勘察目的与主要任务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勘察设计》文件,本次补充勘察是在利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补充勘察工作,对重点区段进行更可靠的控制,查清采场内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不良工程地质条件,为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