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圃的造园艺术草坪管理08-1周英浅谈艺圃的造园艺术草坪管理08-1 周英摘要:艺圃在苏州城西北隅文衙弄内,占地约五亩。
明嘉靖年间学宪袁祖庚始建,初名“醉颖堂”;崇祯间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得之,更名“药圃”,后废圯。
清初进士姜埰复建为“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画家王翚作《艺圃图》描绘园景,汪琬作《艺圃记》。
道光年间,园归丝绸业七襄公所,后渐失修。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修整,恢复为明末清初旧貌。
关键词:艺圃背景文化造园艺术一、数朝遗韵艺圃一带,原是城西宝林寺东北面的一块空地。
这里“地广十亩,屋宇绝少,荒烟废沼,疏柳杂木”,是苏州商贾繁荣、尘嚣喧闹的阊门地区中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明代嘉靖辛33.年(公元1541年)进士、学宪袁祖庚,雅洁自好,强仕之年,就弃官归隐,在这块“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此”的地方,构屋以居,称醉颖堂。
醉颖堂外临繁华的古城商贾区,内有池亭花竹兼有山林野趣,更有名流往来,觞咏其中,很快就驰誉士林,成一时之胜。
袁祖庚题有门楣“城市山林”。
万历十八年,袁氏过世,醉颖堂“凤去台空”,很快就废圮败落。
直至园归震孟,得以修葺,又改名为药圃。
药圃的主堂是世纶堂,堂前广庭,庭前有水池面积达五亩,池中有六角亭,名浴碧。
池南垒五狮峰,高二丈。
堂右为青瑶屿,是文震孟读书处。
庭植五柳,大可数围。
此外,尚有生云墅、猛省斋、石经堂、凝远斋、岩扉等建筑点缀其间,而且“林木交映,为西城最胜”。
文震孟的曾祖父即是明代文坛领袖文微明。
文氏一门数代(包括文震孟叔祖父文嘉、伯父肇祉,父亲元发、兄弟震亨)均为著名的文人学士,而且都建有园林别墅。
特别是文震孟的兄弟文震亨,潜心园林艺术,极有成就。
文震亨曾在高师巷冯氏废园筑园林香草坨,“结构殊绝,题榜纷罗”,也是尘市中少有的名胜。
他的造园专著《长物志》、《香草土宅志》,阐发了独特的中国造园理论。
他和文震孟的情谊十分深厚,药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造园水准,与他的艺术主张也是分不开的。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文震孟中了状元,授官京城,未几即因得罪权阉,削职回苏,阉党覆灭后,才又赴京从政。
但他执政秉公,多所建言,腐败的明政权还是容纳不了他。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任大学士才三个月,即被罢归。
文震孟又回住药圃,不满一年,就在忧郁中过世,这时腐朽的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644年,明亡,文震亨也忧愤而死。
之后,药圃日趋荒芜,部分宅园竟废为马厩。
清初,药圃为名士姜埰购得,又重予修葺,改名颐圃。
姜埰,字如农,山东莱阳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为礼科给事中,在官五个月,上三十馀疏,直言政治,触怒崇祯,备极拷掠,系于刑部大狱,几置死地。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免死,谪戍宣州卫。
未至戍所而明亡,于是与弟姜垓一起辗转到苏州。
姜埰从此自号宣州老兵,以示不忘君命。
且本欲到宣州结庐敬亭山,既未成行,故又号敬亭山人,又名颐圃为敬亭山房。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姜埰逝世,敬亭山房由其次子姜实节改名为艺圃。
艺圃经过几代人的营建,特别是几位园主,都是讲气节、有学问的名人,所以当时它已成了苏州园林中名声最大者。
汪琬《姜氏艺圃记》曰:兹圃得名也久矣,圃之主人亦屡易。
其始则有袁副使绳之,以高蹈闻于前;其次则有文文肃公父子,以刚方义烈著于后。
今贞毅先生复用先朝名谏官优游卒岁于此,而其两子则以读书好士,风流尔雅、者绍其绪而光大之。
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境,交相为重,何惑乎四方骚人墨士乐于形诸咏歌,见诸图绘,讫二十馀年而顾亦盛欤!这时的艺圃,有池广二亩许,建筑有延光阁、东莱草堂、念祖堂、畅谷书堂、爱莲窝、四时读书乐楼、香草居、敬亭山房、红鹅馆、六松轩、改过轩、绣佛阁、响月廊、渡香桥、南村、鹤柴、朝爽台、垂云峰、乳鱼亭、思嗜轩、谏草楼诸胜,并有奇花珍卉,幽泉怪石。
四方骚人墨客,为艺圃胜景题咏绘图者,不可胜计。
艺圃已成为江南文人的一个活动中心。
来客中多为明末遗民,他们声气相投,在此寄托故国之思。
姜蜾生前发誓不事清廷,而其子安节、实节也终身不赴科举,所以名士归庄为之书袁氏旧额“城市山林”时,特意写了篇《跋姜给谏扁额后》,以明姜氏于此避世娱老,不忘亡国之恨的志向节操。
此后,艺圃又屡屡易主。
1963年,艺圃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迁出工厂,修复艺圃。
当时园内山池布局尚与明末清初时相近,对主厅博雅堂落地翻修时,保持原梁架结构、青石阶沿、覆盆木鼓礅诸明代建筑特色,浚池并恢复湖石池岸,修复水榭、乳鱼亭、渡香桥,按原貌叠砌湖石假山、石壁山径,重建南斋、响月廊、思嗜轩,新建朝爽亭、管理用房与花房,补植花木,配置家具陈设、匾额对联和书画挂屏等,直至1984年10月竣_72验收,历时两年馀,耗资五十万元。
1995年4月,艺圃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后的艺圃,以水池为中心,池岸低平,水面集中。
池北以庄重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景观为主,西南幽僻处又有别院小区,绕以围墙,开圆洞门与中部山池相通。
全园总体风貌自然朴素,布局简练开朗,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规制,体现了典型的文人园林风格。
好花须映好楼台,名园也要名人陪。
艺圃的文化内涵因历代名人的业绩而丰富,这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是极为突出的。
因此,愈多地了解园主的事迹和成就,愈多地了解当时的时代和气息,就愈能深刻地理解艺圃的造园特色和艺术价值,深刻地领略它的园景情趣和独特风格。
二、经纶化育1. 世纶堂住宅位于园东北,门厅三间,东临文衙弄,照壁相对。
从曲折小弄迤逦前行,往西北折,今为三进住宅:前厅悬“世纶堂”额,世掌丝纶之堂,文震孟曾祖文徵明54岁时,曾由苏州巡抚李克成推荐为贡生,到北京加入吏部测验,取为甲等,授职“翰林院待诏”,曾加入编写《武宗实录》,待诏之职,执掌内朝草拟诏书。
《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
” 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
”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于是自后中书省天子起草诏旨,称为掌丝纶。
文震孟在来日诰日启二年(1622)“殿试第一”,授修撰之职,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宫舍人先世掌丝纶》云:“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堂名“世纶”,有文氏家宅特色。
2.东莱草堂北行至大厅“东莱草堂”,姜埰为山东莱阳人,故名,以寓怀乡之情。
堂中有井,石井圈,石井盖,有井先于堂、调理温度、主人八字缺水等多种猜想。
“井”与“进”也谐音取吉。
悬对子:“松下论文诸贤乐耳;砚边挥笔数老陶然。
”《二十四诗品》有“筑室松下,脱帽看诗”,形象地描摹疏野之人生存极为真率自然,无拘无束。
“长松下当有清风耳”,听松风自陶弘景开始,向来是文人急诸位贤士们喜欢的高雅之事。
砚边挥豪作文、吟诗作赋,都能让人许多老人陶然共忘机。
对子描摹的贤士硕老,颇有名流风仪。
第三进书房“餔饦斋”。
餔,用饭,《方言》第十三:“饼谓之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巨细麦》:“﹝青稞麦﹞堪作麨及饼饦,甚美。
”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饦。
”山东人姜埰取最爱吃的“餔饦”为书房名,视念书如用饭一样也是人生第一必要。
宋范纯仁《谪永州寄人书》言“其中逐日闭门餐饦,不知身之在远”,也有用法之意。
住宅区分别有“经纶化育”、“执义秉德”和“刚健中正”三座门楼,装饰简略,意味深长:“经纶化育”门楼。
取《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缩语。
儒学的中庸之道,在于修养人性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志向人物。
唯有天下至诚之人,能力统理天下常道,树立天下的根蒂,赞助天地化育为物;这样就可以与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门楼为哺鸡脊屋脊,惬心头纹和莲花垂柱,虚实相映,也是主人出淤泥而不染品德的写照。
“执义秉德”门楼带有治家境德格言性子,也是园主的品德写照:“执义”,坚持公道的该做的事。
《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汉郑玄笺:“仪,义也。
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
”言“守道稳固,执义不回,临大节而不行夺”(《汉书·贾捐之传》)。
“秉德”,保留良习。
“刚健中正”,赞美袁、文、姜三代园主都具有的松柏之劲节,他们在明末政坛上均以正直不阿著称于世。
敢于直谏、铁骨铮铮。
但装金饰却又多世俗色彩:上枋横幅为花枝绵延俊丽高贵的牡丹花。
中枋两头各饰团形夔龙图案,下枋饰“夔龙捧寿”,夔龙为传说中的一足龙形动物。
格外引人注方针是正脊脊饰两头塑寿桃和石榴,象征多寿多子。
“榴开百子”,意谓“百子同室”。
也即百子同在一家眷之内。
同室亦名百室,《诗·周颂·良耜》:“其歧栉,以开百室”。
《笺》:“百室,一族也。
”《集说》:“百室,一族之人也。
”石榴“月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素茎、翠叶、火红的花朵,煞是引人喜欢。
“半浅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十房同膜,千子如一,其美丽寓意不知拨动了几多人的心。
三、隐晦池畔宅西为山川园。
池塘居中,面积约一亩,为全园中心,水面治理以聚为主,使人感应相当广阔,只是在池东南、西南略分小水湾,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分歧的低平曲折的石桥,断续分开成五六个水沼,池岸除北端为水榭驳岸外,其它池岸低平,均曲屈自然,而池面则因近旁为低小修筑而益觉开朗广阔,以此烘托池水大,山石高,是胜利的比较与烘托手腕。
与网师园彩霞池周手腕有异曲同工之妙。
池北修筑有博雅堂、延光阁、旸谷书堂(爱莲窝)、思敬居;池西有响月廊;池东南的乳鱼亭、思嗜轩。
1.博雅堂池北“博雅堂”为园中主厅,此堂为文氏“世纶堂”旧址,姜氏又名“念祖堂”,取《诗经·风雅》“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之意,寓不忘亡明之意。
清黄宗羲作《念祖堂记》(见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九上)。
如堂内联语所说:“艺圃溯流风,旧屿青瑶留胜迹; 敬亭传韵事,故家乔木仰名贤。
”堂的原意是正室,在古典宅园中,厅和堂都是主要建筑,体型较大,位置适中。
因兼有观赏和配景作用,有时候也会因地制宜,缩小规模或骗局一隅。
艺圃的博雅堂,坐北朝南,高大宽敞,门户重叠,堂内梁柱木结构,是明代遗物。
就建筑而言,为硬山顶五间九架五柱前卷式扁作厅,面阔五间,约十六点六米,进深约九点七米,脊约高六点二米,连脊吻、台基高约七点四米,当中三间为厅,东西梢间砌以隔墙,辟为套房。
东西套房为槛窗,厅前廊柱间装挂落、栏杆。
北立面仅明间安格扇,次间、梢间只设槛窗。
最有特色的事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雾云雕,柱上均装饰纱帽,厅中四只步柱柱础为青石覆盆加扁圆木鼓,墙下部以清水砖勒脚,做工精细,石典型的明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