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从表 (4) 可以看到持第三种观点的教师 、家长均 超过总人数的 50 % ,而赞成前两种观点的教师 、家 长占较小比例 。
但是 ,对教师 、家长的态度差异作 X2 检验 ,却发 现 X2 = 46127 、p < 0101 ,表明两者态度有显著差异 。 仔细分析以后 ,不难发现 ,教师 、家长相互推诿职责 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是造成两者差异检验显著的根 本原因 。
(二) 共育意识栏目调查结果见表 (2) 、表 (3) 表 (2) 家长对教师认同情况调查表
项 目 (N = 324)
认 为 认 为 认 为 前三项 认 为 很迫切 迫 切 较迫切 合计百 不迫切 人 数 人 数 人 数 分比 % 人 数
改进教师工作态度 92 90 72 78. 4 70
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程度 78 66 70. 6 60
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46 53 48. 5 105
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
36 55 44. 6 113
平 均
53 58 54. 4 93
从表 (2) 可以看出 ,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 、工 作方法 、道德水平 、业务水平均持严重不信任态度 , 且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均在 60 %以上 。
联系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向家长开放 。 所谓“走出去”即学校应向社会宣传自己 、展示自己 , 通过广播 、办报纸等方式对学校的规章 、措施进行宣 传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并走上社会 ,通过素质 表演 、特长汇报 、制作展览 、教师基本功表演等方式 展示自己 ,赢得家长的信任 。所谓“请进来”即把家 长请进学校共同制定工作目标 、工作计划 、工作思 路 ,教学过程中请家长听课 、看备课 、看学生作业 ,与 教师讨论 、交流 ,让家长与教师一起制订自己孩子的 发展计划 。这样既让家长增进对教师的理解 ,又充 分唤发了家长的主体精神 ,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
2. 交流内容 。 表 (8) 是我们对教师 、家长交流内容的概况统 计 。(问卷中每人限选两项主要内容) 。 表 (8)
项 目
教师输出主要内容家长输出主要内容
次数
%
次数
%
孩子学习方面的 176 43. 1 484 74. 7
孩子品德方面的 138 33. 8 112 17. 3
孩子身体方面的 30
表 (4)
项 目
教师问卷 家长问卷
人 数
%
人 数
%
家长担负主要职责教师次之 64 31. 4 28 8. 6
教师担负主要职责家长次之 学习 上 教 师 担 负 主 要 职 责 其 它方面家长担负主要职责
合 计
28 13. 7 74 22. 8
112 54. 9 222 68. 5
204
324
从表 (3) 可以看出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比家 长对教师的认同略好一些 ,但也不容乐观 ,除了第一 项 7016 %的教师持认同态度 ,在后两项中 ,认同教 师人数均不足 50 %。
教师 、家长对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所担负职责的 认识是家校共育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 ,教师 、家长的 态度比较一致 ,我们此项调查结果见表 (4)
(一) 教育指导思想栏目调查结果见表 (1) 表 (1)
教师问卷家长问卷
项 目
人 百分 人 百分 数 比% 数 比%
以全面发展孩子素质为目的 110 53. 9 96 29. 6 X2 =
以孩子考得高分为目的
76 37. 3 202 62. 3 331999
无所谓
18 8. 8 26 8. 0 p < N = 204 N = 324 0101
综上所述 ,目前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存在着下 面四方面的问题 :
1. 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 2.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责任心 和义务感 ,但是两者之间缺乏理解 、信任和寻找配合 教育的主动性 ; 3. 很多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 ,教育方式不科学 , 急需加强家长的指导 、培训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 4. 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 ,但实效性低 , 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 二 、建议与思考 1. 构建社会化教育模式 ,促进家校教育思想的 统一 。 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 ,教育职能过于集中 、封 闭 ,家长的教育职能意识淡薄 ,教育目的不明确 ,教 育内容零散 ,教育方式随意性大 ,加之部分教师受 “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教育 指导思想呈现多样化和很大随意性 ,因此 ,只有努力 构建社会化的教育模式 ,把家长与其他有识之士都 纳入学校合作伙伴的范围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当然这种模式不是单一的 、枯燥的 ,而是根据当地的 具体情况而构建的 。如上海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模 式”,菲律宾的“家长教学支持系统 ( PL SS) ”等 。在 上海各个地方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 育委员会经常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评价通报给家 长 ,又把家长对学校的要求 、建议反馈给学校 ,并有 组织地把家长请进学校看 、听 、议 ,加强了解 ,协调教 育 ,此外 ,社区教育委员会还负责规范家庭教育行 为 、印发家长宣传材料等 ,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教育 氛围 。在菲律宾 ,家长和教师在经过合作培训的基 础上 ,家长被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来 ,他们在教师的指 导下 ,帮助子女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习 ,他们也在授课 过程中协助教师观察子女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所用的 教学方法 ,他们的评论和建议在他们和教师定期召 开的会议上得到讨论 ,随后共同采取措施 。 2. 老师与家长之间应进行真正的对话 ,促进相 互理解 、信任 ,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精神 。 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主动加强与家长的
社会压力的增大形成反差 ,他们也希望通过家长会 、 家长学校得到学校老师的指导 ,同时了解孩子的情 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
但是 ,我们从表中也发现了一种不好的 ,乃至对 立的势头 。现在教师 、家长联系方式调查中排于第 一位的是“校访”,而家访仅列于第五位 。在家长期 望方式中 “, 家访”则被排在第一位 ,而“校访”则排在 末位 。
在孩子品德培养上多交流 ,本是件好事 ,但访谈 中发现 ,这种品德方面的交流 ,大多是孩子守纪方面 的 ,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 、做小动作啦 ,是不是常与 其他同学闹矛盾啦 ,孩子听话不听话啦 ,调皮不调皮 啦等等 ,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 、全面性 ,其实这种所 谓品德方面的交流 ,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 原因 ,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孩子的品德培养来交流的 。 因此 ,学校与家庭在孩子品德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 对立现象 。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 的 、积极的 、主动的共育的愿望 ,长期“孤军奋战”,不 能有效挖掘出共育资源 ,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 ,这 种愿望才相对强烈些 。其实 ,有时产生这种愿望 ,还 不是为了孩子 ,而是为了推托责任 。尤其是家长中 “很少”有共育想法的竟占了 4613 % ,这说明家长的 共育意识较教师来说更加淡漠 。
(三) 联系方式 、方法 、内容 1. 家校联系方式 。 为了调查目前教师与家长的主要联系方式 ,我 们列举了 8 种可能采用的方式 ,请教师选择其中两 种最常用的 ,结果统计如表 (6) 表 (6)
方 式
选择 次数 %
方 式
选择 次数 %
校访
122 29. 9 让家长签字 38 9. 3
路遇顺便交流 72 17. 6 家 访 32 7. 8
家长会
64 15. 7 其 它 24 5. 9
家长学校
42 10. 3 家长接待日 14 3. 4
同样 ,我们在家长问卷中 ,列举了 6 种联系方 式 ,让家长选择他们最期望的两种联系方式 ,结果统 计如表 (7) :
表 (7)
选择 联系方式 次数 %
联系方式
选择 次数 %
家 访 210 32. 4 家长接待日 62 9. 6
改进教师工作方法 92 110 68 83. 3 54
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134 102 46 87. 0 4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70 70 64 63. 0 120
— 36 —
表 (3) 教师对家长认同情况调查表
项 目 (N = 204)
认 为 认 为 前两项 认 为 好 的 一般的 合计百 较差的 教师数 教师数 分比 % 教师数
至于身体方面 、审美方面 、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 显得很少 。这说明教师 、家长在这些方面不重视 ,缺 乏共育意识 。
总之 ,从交流内容的调查 ,可以看出学校 、家庭 的教育内容偏 ,且缺乏协调 、统一 。
3. 组织制度 。 由于学校教育的一些困惑 ,引起了人们对“大教 育”的重视 ,加之教育社会学的兴起 ,许多学校逐步
对于教师 、家长共育愿望的调查 ,我们在问卷中 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 ,您大多在什么时候产生与教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1 期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徐金贵 颜辉荣
一 、中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调查 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协调教育 。众
所周知 ,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家庭教育与学校 教育均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以系 统论的方法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关系进行 分析 ,会发现“家庭与教育系统的关系有时被认为是 对立的关系”。为了具体 、详实地反映家校共育的现 状 ,我们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 ,对目前中小学 家校共育的现状作了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
从表 (1) 可以看出 ,大多数教师充分认识到发展 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 思想 。而大多数家长仍受享乐思想的影响 ,努力让 孩子过上一种富裕 、悠闲 、受人尊重的生活 ,因此 ,他 们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 ,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 、找好 工作的资本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教师与家长教育 思想的差异检验结果显著 。这说明要让家庭与学校 教育协调 、统一 ,首先必须致力于家长与教师教育思 想的统一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