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区域、同种、全部个体)及五个数量特征:
(1)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附:种群的空间特征
练习.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ABC。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 所以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 计划生育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 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 C 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 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 会变成 A 所示。
D.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 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 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_ 取样法和等距离取_样,法 其中 五点取样法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 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
(2)由表可知,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S 型增长。
(3)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
的是 A ,判断的理由是 繁殖速度比B快(出生率大)。但达
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少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
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
种群增长的“s”曲线
λ、增长率、增长速率
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 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最可能 是 C ,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数学形式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
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N,理想状态下,每20min
繁殖一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
A.N×23a
B.N×2a
C.2×Na
D.2×N20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数量
数量
0
捕食
0
时间
竞争
时间
数量
0
共生
时间
选用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 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 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单位:个)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 上称此数量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D
B.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因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统计法,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 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据图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是 ____捕__食___________. (2)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___枯__草__杆_菌___、双_小__核__草__履_虫___ 和 ___大__草__履_虫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_大__草__履_虫__以__枯__草__杆_菌__为__食__,__其_大__量__繁__殖__导_致__枯__草__杆__菌_减__少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_大__草__履__虫__在_和__双__小__核__草_履__虫__的__竞__争_中__失__败__,__逐_渐__被__淘__汰__,_。 其数量不断下降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
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
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
可存放在 体积分数为70%(或“75%”)的酒精

液中。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
和统计工作。
(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1.种群的概念及五个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J型与S型曲线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 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森林 ③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不存在植被,但在 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③例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