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一)
安人——讲的是“才”。
孔子强调君子应有的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 邦之才,即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有能才,能治 “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据《雍也》载,季康学想在孔子三 个学生中挑选人才,孔子说:“由也果”(仲由 果断)“赐也达”(端木赐通达)“求也艺” (冉求多才多艺)均可在政位上独当一面。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 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 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完全是先天命 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环 境影响,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影响 的力量更大了。这就大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 质”,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 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其实就 是孔子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问题。“性 相近也”强调每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即先天的素 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因而都有达到理 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每个人究竟能不能 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 教育程度,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 质。
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 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 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 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 学习,其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 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使自己受害;爱 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 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 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不羁。
孔子主张执政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社 会上人与人之间,都应具备相应的道德,这个社会 才能安定、才能发展。这就是孔子的所谓“德治 论”。他看到教育的力量对于治理国家、稳定社会、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发生的重大作用。他看到教育 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有它自己独 特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不可缺少 的因素。这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而 且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 思想资料。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
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
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
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 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
(一)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 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 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 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呀!”冉有道:“人口已 经很多了,再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它们 富裕起来。”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 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权利和义务 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 原则。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所通过的《全球 伦理普世宣言》也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 为“黄金规则”而加以肯定。
据《公冶长》载,孟武伯曾问孔子其弟子情 况,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 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孔子还说,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 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君子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忧虑,是有 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是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做了区分。他说:“生而 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承认有 “生而知之者”,还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但他根据教学经验第一次提 出人类的智力有高下、有差异,这是可取的,也是 他“因材施教”的依据。而且他并非强调“生而知 之”,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孔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勤奋敏捷地追求得来的, 这很重要。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这也是强调教育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 用,主张德治是为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还说: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若国君对待人民态度庄重,人民就会尊敬 他;若国君能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人民就会忠 于他;若国君能推举提拔好人,教育素质能力差 的人,人民就会受到鼓舞并互相勉励。
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
标准就是“隶主贵族老爷的
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
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君子”当作理
想的培养目标。
孔子以前如西周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 西周国家培养官吏和军事骨干,要求其培养对象 具有忠君与勇敢的品质,还要求具有礼、乐、射、 御、书、数等“六艺”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要求 与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相比,那就简单多了。 那么,孔子要求“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孔子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忧虑 的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道义在 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有缺点却不能改正的人, 认为这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器。” 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君子器量要 大,心胸要宽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当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 “性与习”的关系称之为“性修不二”。熊先生 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 《易》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 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 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 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 令显发。”“性”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习” 是成人的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
据《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 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 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 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 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 呢?”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一般人安乐。”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 养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 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难做到哩!”
(二)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
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
为后天习染的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他说
的“性”,是人们先天的本性、先天的素质;他
说的“习”,即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
影响。
孔子这句话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天赋素质 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 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 这是中国式的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孔子 把他的“举贤才”思想以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 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上,极力把教育向 平民推广,为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提供了人 性论的依据。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 政》)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 束百姓,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 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 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
这一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 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 段,而且还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 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 “道德信念”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 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 局面。
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事,这便是忠。
用否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也就是要宽待人,体谅人,尊重人,不 损害人,这便是恕。假若你不能自觉帮助他人, 至少你不要有意去损害他人,这个“他人”,既 指个人,也指群体,包括民族、国家、人类。道 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通适用,忠 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 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 常秩序的起码准则。
德治比法治更为根本。这是儒家与法家的主 要区别之一。孔子认为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秩序 就可以维持,政权就能巩固,百姓就会有凝聚力,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治乱结合起来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历代封 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 ‘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 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有人对孔 子说:“你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 “《尚书》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种风气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 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是参与政治 呢?”孔子认为教育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 “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 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
国安民之术。第一点讲的是“德”,第二点讲的
是“才”。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
以德为主。
修己——讲的是“德”。
孔子尤注意把握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
用肯定的方式说,便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雍也》),也就是自己要站得往 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 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也就是关心人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 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 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 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 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 的后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重视教育 对于人的培养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了;正因为教育对 于人的培养能发生重大作用,所以教育也对社会、 对国家能发生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