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3.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g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1936年出版《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标志凯恩斯经济体系 的确立。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g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方面缺少微观经 济学基础。 g 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试图把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 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
繁荣:通货膨胀
削减支出 财政政策
经 济 波 动
提高利率 增发国债
(税收等)
经
济
政
货币政策
策
(利率等)
衰退:失业
降低利率
宏观经济学考察的主要总量
1. 总产出(GDP) g 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g 经济增长的源泉 g 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g 短期经济波动问题 g 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 g 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g 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 g 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导论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故事
g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顽皮的小孩。有一天,小孩逮了 两只麻雀,他一手抓着一只麻雀跑到一个老师傅家里。 这个老师傅是全村最有智慧的人,人们有什么解不开的 谜团总是请教他。这个小孩问老师傅:“老师傅,你看 我手中的这两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师傅看这个 聪明伶俐的小孩,笑者说:“如果我说是活的,你用手 一捏,麻雀就死了;如果我说是死的,你放手,让它飞 了,它就是活的。所以我没有答案,真正的答案掌握在 你的手中。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大滞胀
g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停滞的产出 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所宣扬 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g “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70年代的大滞胀引导经济学家和 公众迎接反凯恩斯革命 的到来。”(托宾)
2020/11/17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g Aggregation g 有些可以直接加总,有些需要加权平均加总 g 有些个体合理,整体有谬误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IS-LM模型:70年代之前,宏观经济学以总需求分析为 中心。 三个市场框架:70年代之后,重视了对总供给的分析, 形成了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在经济学家眼中,人们带着不同的帽子:他们通常是产 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劳动市场上的工人,以及资本市场 上的债务人或债权人。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Macroeconomics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重点掌握
g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g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economic growth & economic cycle—两个相关的问题:都用GDP来衡量,实际GDP的 增加就是经济增长;实际GDP的波动即是经济周期。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为基础,分析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衰退:失业增加 (充分就业);繁荣:通货膨胀(物价稳定)}、经 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经济。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 区别: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方法及解决的中心问题等方面与微观经济学有区别。
2. 联系:在解决稀缺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类需要问题上两 者有互补作用(从两者研究的前提假设分析);如果说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树木,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树 木构成的整个森林。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年份
1978 1990 20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人均GDP 元
381
1644 7858 16084 18934 22698 25575 29992 35181 38353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两件事
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前者偏重于总供给 分析,后者偏重于总需求分析。
g 认为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减轻经济波动。
g 凯恩斯理论的应用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战 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理论行之有效,因此取代 了古典主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
g 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
g 莫迪利亚尼、克莱茵、 托宾、希克斯
2020/11/17
经济学的家谱
魁奈 1758
重农学派
亚当·斯密 1776
托马斯 曼
古典经济学
重商主义 15-17
社会主义
李嘉图 1817
马尔萨斯 1798
新古典经济学
马克思1867 列宁1917
J.S穆勒 1848
瓦尔拉
前苏联、
马歇尔 费雪
东欧国家
凯恩斯
1880-1910
中国
转轨经济
1936
现代主流
2020/11/17
高涨
10000
高涨
复苏
5000
萧条
300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人均实际GDP的趋势是一直在增长,但这种增长有时 被收入减少202的0/11时/17期所打断,这种时期称为衰宏退观或经济萧学导条论1[1]
2020/11/17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考察的主要总量
2. 失业 g 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 g 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g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3. 物价水平 g 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g 通货膨胀的成本
4. 国际收支与汇率 g 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 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
g 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总体经济行为 及其后果。
g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民 经济中重要总量的决定和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宏观经 济政策。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
实际GDP(1992年美元)
30000
美国经济中的人均实际GDP
20000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 货币主义 g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 曼。他认为政府的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起 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g 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唯一该做的事情就是给这种市场 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挥作用的环境。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解决的中心问题不同。微观 经济学以单个消费者、厂商、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 学以整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有效配置,认为市场机制能使资源 最优配置,它以完全竞争市场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研究前提。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 用,市场存在时滞,资源存在闲置 。宏观经济学研究如何克 服资源闲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1.宏观经济学的初期
g 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的发表, 标志着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提出了 “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力量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 经济活动达到最有状态。
Milton Friedman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1976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to Milton Friedman 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consumption analysis, monetary history and theory, and for his demonstr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教学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