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专题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专题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青龙逸夫学校张志军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是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保障.
1、减少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对少数障碍性的心理问题给予调控。

2、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3、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
4、教师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潜移默化;长远深刻;不可替代。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意义
1、什么是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2、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理论界的一种观点: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体验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真实感受并控制情绪。

(1)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健康是素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是“减负”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要求;教师的职责被认为在于育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2)教师的根本职责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

(3)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发展良好个性的能力。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1、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
据调查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

某调查研究:69.7%的中青年教师周课时超过16节;81.7%的教师总感身心劳累不堪;45.4%的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
某调查,教师工作最开心的事情依次为:
1)放假;2)发奖金;3)学生考试成绩优秀;4)公开课成功。

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个性问题;品行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特点是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淡漠,身体衰竭,以及其它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低自尊。

(1)长期情绪倦怠,比如,疲劳、易怒。

(2)人际混乱,比如,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

(3)低成就感,低自我价值感。

4、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
调查表明,教师心理压力较大的群体,心理问题可能的高发群体:
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青年教师;工作量大的教师;班主任教师;未婚教师;毕业班教师;中学教师。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什么压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紧张的伴随生理反应的内部心理状态。

心理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过大会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教师最大的心理压力依次为:
工作量太大;学生难教育;收入低;升学压力大;教师之间竞争激烈。

1、社会的原因:社会变迁和教育革新使部分教师不适应;社会期望与现实差距使教师心理困惑;多重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所适从。

2、教育的原因:教师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超负荷工作量和琐碎事务工作的束缚;学校组织结构与评价体系的制约;付出得不到理解和回报。

3、应试教育的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基础、文化、价值观;心理原因:观念、信念、动机;学校原因:外在激励不够,内在自主不足。

4、教师的原因:思维方式单一;求与努力之间存在矛盾;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不一致影响教师心理状态的因素:工作量;考试和升学压力;经济状况;领导的评价;职称;消极被动性,缺乏自主性;被规定性,缺乏自主权;机械性,缺乏灵活、创新。

五、教师心理调节与健康促进
1、改善教师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改善教师的内部环境
六、针对教师的心理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拓视野,开放思维
期中数学试卷6分题目超纲,该老师认为这些“歪题”使她的两个班级“几乎全军覆没”。

“师德”大会,校长对全体教师说:“个别老师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

次日下午,这位从教26年的老师在教学楼留下遗书后喝农药自杀。

“这次考试中我没有议论过谁,没有说坏过谁!他们作为领导了解多少?关心了多少?做了多少工作?我想不通。


“我活着的时候是一个不讨领导喜欢的老师,我死了同样也是一个会让领导头疼的老师!”
悲剧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两个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1)校长与教师的沟通问题
(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项心理健康研究对229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师观念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联想效应;光环效应;背景效应;角度效应;联想效应。

3.激发自我潜能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确立积极合理的价值观念;积极心态和自我暗示;画一幅美丽的自画像;积极自我暗示,开发自我潜能;“我能成功”“If you think you can,you can.”。

4.积极调节情绪
“为学生着想,不要为学生着急”,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诱发性事件;B:诱发事件之后的信念;C: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5.改善个性与行为方式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

A型性格: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缺乏耐心、极端追求效率、成天忙忙碌碌,A型性格者患心脏病的人数是B型性格者的2-3倍。

B型性格: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1)你说话时会刻意加重关键字的语气吗?
2)你吃饭和走路时都很急促吗?
3)你认为孩子自幼就该养成与人竞争的习惯吗?
4)当别人慢条斯理做事时你会感到不耐烦吗?:
5)当别人向你解说事情时你会催他赶快说完吗?
6)在路上挤车或餐馆排队时你会感到激怒吗?
7)聆听别人谈话时你会一直想你自己的问题吗?
8)你会一边吃饭一边记笔记或一边开车一边刮胡子吗?
9)你会在休假之前先赶完预定的一切工作吗?
10)与别人闲谈时你总是提到自己关心的事吗?
11)让你停下工作休息一会时你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吗?
12)你是否觉得投入工作而无暇欣赏周围的美景?
13)你是否觉得宁可务实而不愿从事改革?
14)你是否尝试在时间限制内做出更多的事?
15)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遵守时间?
16)表达意见时你是否握紧拳头以加强语气?
17)你是否有信心再提升你的工作绩效?
18)你是否觉得有些事等着你立刻去完成?
19)你是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一直不满意?
20)你是否觉得与人竞争时非赢不可?
21)你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话?
22)看见别人迟到时你是否会生气?
23)用餐时你是否一吃完就立刻离席?
24)你是否经常有匆匆忙忙的感觉?
25)你是否对自己近来的表现不满意?
6.改进师生心理沟通
沟通就是人们通过语言、书信、信号、电讯等方式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总之,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策略:正确认识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寻求支持,改进教育理念与方法;接受责任,教师工作以“良心”来衡量;调节心理,听音乐、锻炼身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