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书读后感
革命英雄书读后感一20世纪初期,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人们都过着衣不遮体,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民不聊生,祖国的土地也正一步步地被资本主义家吞噬,这时的中国急需一大批英勇的革命战士把祖国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
《革命英雄的故事》就讲述了一个个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救世英雄。
就像本书封面上写的: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发愤图强……这些革命英雄的内心无不蕴含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或是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或是为人民的解放而努力,抑或是为探索宇宙的奥妙而孜孜不倦,不管他们的信念是什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些信念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他们的心底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他们要付出毕生的心血为这个不灭的信念而不懈努力。
在这其中既包括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经百战敌胆寒的张云逸,劫法场抢出来的将军刘志坚,出奇制胜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地主阶级逆子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我党的杰出女革命家向警予,平民的”劳工律师”的施洋,为革命斗争到最后一刻的王尽美……
这些英雄人物是我国千百万先驱英杰的代表,为了心中
的信念,他们不惜在敌人的狱中忍受各种酷刑而严守党的机密,不惜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千百万疾苦大众的幸福。
他们宁死不屈,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这些英雄的人生经历,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革命英雄们不畏困难险阻,生命安全,努力地扭转当时不堪入目的局面,实实在在地为百姓服务的场景,也感受到了我们现在那安逸,丰衣足食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此,我向这些革命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革命英雄书读后感二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
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
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
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
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
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
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
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之后,他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
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
伤到了心脏。
在临死前他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他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董存瑞1925年10月15日出生在于河北省怀来县南出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有三个姐姐,排行老四。
父亲租种了地主的几亩山坡地,全家老小终年累月苦干,还吃不饱肚子。
由于家里很穷,董存瑞上不起学,七岁就和大人一起下地干庄稼活。
春天,他冒着风沙往地里背粪;夏天,顶着烈日跟姐姐下地除草;秋收时,他跟着母亲拾谷子、捡柴禾;入冬后,他常常扛上小扁担,跟着父亲上山砍柴、割荆条,回来编箩筐。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存瑞成为了二十四团二营六连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
1948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三颗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炮声。
这时六连正在吃早饭,董存瑞和战友们蹲在地上,边吃边看着被解放军炮火轰击的苔山。
下午3时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
董存瑞拿着炸药包去炸碉堡,他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底,从容镇定地用右手拉开导火索,导火索冒着白烟急速地烧向炸药包。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进去。
在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前进,一会又站了起来一阵猛跑。
他把炸药包扔进了碉堡里,敌人碉堡前的铁丝网全炸坏了。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地朝这边射击,子弹打得他身边的尘土直冒烟,董存瑞沉着机智,他忽左忽右地爬着。
敌人的机枪打紧了,
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也的向前沃进几米。
董存瑞的脚受了伤,他看了看桥底,又看了一眼从上来却纷纷扑倒下的战友,他焦急万分,为了消灭敌人,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把敌人的碉堡炸掉!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大批后续部队冲进隆化中学,歼灭了敌人,红旗插上了隆化城,隆化解放了!董存瑞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董存瑞牺牲后,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党委发出了悼念董存瑞的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董存瑞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隆化中学改称存瑞中学。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
董存瑞身上是无私的革命军人精神,我们要学习他身上的舍身为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