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读后感经济解释读后感(一)在《经济解释》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
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
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的读者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的老夫子一样重复罗嗦地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而对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
既然是经济学的散文集,那么它应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
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着这样的经济学脉络来为他的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
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
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
然而,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也确实是十分钦佩。
因而,我认为《经济解释》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虽然《经济解释》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但张先生开篇仍不忘按传统的模式那样,首先介绍方法论,所以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在《经济解释》的全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现在他正努力向他的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
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
在科学的方法这一章一开始,张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
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
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
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
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正如R.Kessel 所说,没有任何理论在手,什么辩论也胜不了。
而对套套逻辑而言,我们有时对其加以一定的约束条件,它还是可以对我们大为有用的。
张先生在这所举的例子是货币理论,他认为币量理论被高手搞得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归根究底,还是源于一个套套逻辑的概念。
张先生是十分强调理论的解释作用的,他甚至认为解释力重于斟酌对错,但他并不认为这种具有解释力作用的理论将是一成不变的。
恰恰相反,张先生更认同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这样的理论是不可以被事实验证。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张先生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
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就连张先生自己在谈论马克思时也不免感情用事。
现在看来也许只有当感性与理性兼有才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而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如果要谈西方的经济学,那我们不得不从自私说起。
当然,现代西方经济学已开始了对人们无私行为和利他行为的研究,这是后话,而且张先生也并不太认同。
他更相信交易的作用,按张先生的说法交易是可以做到互利的,这样更符合自私前提。
而这里的自私前提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定。
自私在这里只不过是通俗的说法,也许是为了便于理解,张先生在文中一直沿用自私的说法,而未用理性的经济人的提法。
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张先生仍然坚持认为自私是人类的本质,也许哲学家们并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传统的经济学离开了自私前提的确是寸不难行的。
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而使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较为合理。
缺乏引起了竞争,张先生认为没有竞争这句话,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难以成立的。
我也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没有竞争这个社会也就没有进步,但竞争不应当是无序的、恶性的,竞争跟任何运动游戏一样,是要有游戏规则的。
张先生认为产权制度(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
在这点上,我也十分赞同界定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有利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的。
产权理论并不应仅局限于市场,有时它的某些观点当被引入到政治领域后,同样会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这还有待于实践。
至于需求定律,谁都知道这是经济学中最为核心的灵魂思想,倘若离开了它,我们的经济学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在认识需求定律时,我们必须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这两个概念。
需求量是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它是由价格量的变动所引起的。
而需求的变动是在价格不变时,由其它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变动。
张先生也不惜花了一节的篇幅来向我们区别这两个概念,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
而经济学历史上着名的吉芬反论似乎又同我们的需求定律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张先生为说明这个问题,主要引用了M.Friedman 的观点。
按Friedman 的观点,要是我们以社会整体的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来看世界,吉芬反论不能成立。
但Friedman的观点并非完美,张先生的解决方案是就是逻辑上,只要有竞争(而在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很有道理的,吉芬物品的存在应当是有条件的,但当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时,很难会有违反需求定律的吉芬物品存在。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的手脚似乎从不会被类似于像三纲五常一样所谓的经典传统的东西所束缚。
倘若你要把《经济解释》这本书当作一本教科书来读那肯定会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它那任意驰骋的思想和散文似的体裁就已决定《经济解释》这本书应该定位为一本课外读物,而不是传统说教性质的教科书。
《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用而并非所谓的特殊理论或套套逻辑。
而当《经济解释》带着我们在经济学的大草原上任意驰骋时,我们好像并没有什么杂乱无章的感觉,贯穿始终的仍就是经济学的灵魂思想。
张五常先生的自信是无人可比的,也许正是这样他才敢无所畏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基本问题,即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
也许张先生也正是想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说明来激发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因为正是经济理论的解释性才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思考空间,也正是经济理论的争议性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画脚的勇气。
这两点对经济学的研究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当我读完《经济解释》这本书并体会到这两点后,也确实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经济解释读后感(二)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领域最有影响的两个经济学家。
不过两人的主张基本相反:前者认为应该采取政府干预,调解经济波动幅度;后者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回归到规则守护者的立场。
此外,前者还提出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效应和流动性偏好,后者则认为消费倾向取决于永久收入,这与之后的预期的概念不谋而合。
当然他们最重要的分歧在于主张政府干预还是主张市场自由,两人都有实践的追随者,罗斯福跟随着凯恩斯,撒切尔和里根跟随着弗里德曼。
如果说凯恩斯仅仅是代表政府干预,那么他在滞胀时期就遇到了巨大的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失败,货币主义随之兴起;如果说弗里德曼仅仅代表货币主义,那么现实的世界也并未完全接纳这一主张,因为随着新的金融工具乃至各种虚拟货币的运用,货币数量指标的稳定性大大降低,新凯恩斯主义又随之兴起。
即便是说弗里德曼代表着自由主义,按照传统的自由主义定义,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世界,保守主义正在逐步兴起。
不过如果说弗里德曼所主张的实用的自由主义或者说有条件的自由主义、有限的自由主义、约束条件下的自由主义,我以为他还是取得了胜利。
首先来简单分析一下,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或称共用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认为政府应该负责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私人可以参与以上所有产品,政府负责参与制定和管理公共规则,私人依据规则进行经济活动,私人、私人组织、市场也可以指定和管理部分公共规则。
总而言之,最后的结果是有序运转的系统,公共守护的部分归政府,其它的部分归市场。
弗里德曼的最终理想是自由市场,不过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实施有限的自由主义,在市场化、竞争不完全的领域实施市场化、自由化,比如他所主张的教育券制度,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交了教育的效益;他所主张的单一所得税率制度俄罗斯正在实施可以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降低政府最终是纳税人的负担,提高社会资本运转效率。
当然,一切规则的使用都要因时因地制宜,正如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所以央行行长表示不能仅仅以通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标。
当然,最终的理想竞技状态是否就是自由市场,我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