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三十八【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农庄、农场下达计划指标,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
这些做法()A.增强了集体农庄抵御风险能力B.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快速发展C.实现了政府对农业的科学管理D.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解析:选D材料中只是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指令,并未说明农庄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对农业的科学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严格限制,不利于农庄的自主发展,故D项正确。
2.(2019·永州一模)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解析:选D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畜牧业没有大力推进机械化,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3.下表反映了苏联集体农庄中个体家庭收支状况,对此正确的历史解释是()项目1965年1970年1975年1979年家庭总收入集体农庄收入39.6 40 43.5 43.7个人副业收入36.5 31.9 25.4 26.9(100) 其他23.9 28.1 31.1 29.4家庭总支出(100) 购买食物衣物58.9 55.1 47.9 50.3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14.0 15.0 16.0 14.5 其他27.1 29.9 36.1 35.2A.“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B.农庄集体的收入持续上升C.农庄庄员拥有一定自主权D.形成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解析:选C“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工业改革,与集体农庄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庄中个体家庭收支状况,不能体现农庄集体的收入持续上升,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家庭其他收入也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可知农庄庄员拥有一定不受集体农庄控制的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中家庭的收支状况,不能体现出集体农庄形成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故D项错误。
4.(2019·衡水金卷)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
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揭示出苏联()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与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
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
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解析:选D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
6.1991年,原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
该计划反映出()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并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D项错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应有机结合,完全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是一种过激行为,故C项正确。
7.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
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解析:选B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
8.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
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选B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
9.1971年12月份,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份,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
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A.凯恩斯主义的盛行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D.美国经济的逐渐衰退解析:选D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凯恩斯主义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对美元贬值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而美元贬值是在70年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地位的确立是与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美国不能维持美元的价值,故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故D项正确。
10.下表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年份世界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 33.5 22.9 8.91968 38.7 10.9 38.5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但是当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因此是积极向国内输入黄金,不是对外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债务增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机制,在战后初期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双挂钩”机制导致美国的黄金持有量逐渐减少,故D项错误。
11.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
这一变化反映了()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B.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根本转变C.发达国家塑造全球责任形象D.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解析:选D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到“世界贸易组织……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可得出发达国家受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尊重,故D项正确。
12.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年份2010年以前2010 2018国家美国16.36 15.85 15.87日本7.85 6.84 6.83中国 2.77 4.42 5.71印度 2.78 2.91 3.22A.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的投票权基本稳定B.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C.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得到扭转D.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解析:选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虽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不能据此推断出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故B项错误;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投票权比重的上升说明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这并不能扭转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略有下降,中国、印度却不断上升,这说明国际经济秩序在逐步转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独立后,1789年由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
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大概为20%左右。
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
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
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
1930年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
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
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