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板的配筋计算方法

梁板的配筋计算方法

梁板配筋的计算
以问答的形式来表达
问:
作用在板上的荷载总值为4.84KN/m平方
现浇板计算:内力弯矩=6.59KNM
板配钢筋:As=M*1000000/(210*80*0.9)=436mm平方,M=6.59KNM
括号里的数值代表什么我不明白。

选实配钢筋为:一级钢筋10@150,面积为523mm平方。

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梁配筋计算:
板传来:16KN/m
梁自重:0.25*0.5*25*1.2=3.75KN/m 0.25、0.5、25、1.2各代表什么?
梁内力M=0.125*20*6的平方=90KNM
梁配钢筋:As=90000000/(310*0.9*460)=701mm平方,括号里的数值代表什么?实配钢筋为:4二级钢筋18,钢筋面积为1017mm平方。

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
这是使用89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的一道实例题,计算方法是用该规范附录三中的“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系数表”进行计算的。

该附录给出的计算公式是:As=M÷(γ×f1×h)。

式中:As—受拉钢筋面积;M—作用的弯矩;f1—钢筋的设计强度;h-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γ—系数。

系数γ是根据系数a从附录三中表格查得的。

系数a= M÷(f2×b×h^2)。

式中:f2—混凝土的设计强度;b—构件截面的宽度;h^2—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h的平方(原公式中符号有脚标,这里无法输入故省略)。

现在逐条回答你的问题:
1.板配钢筋:As=M*1000000/(210*80*0.9)=436mm平方, 括号里的数值代表什么?
括号里的210—Ⅰ级钢筋的设计强度(即公式中的f1);80—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即公式中的h)(这里是等于板厚减去保护层厚度);0.9—计算系数(即公式中的γ,可以作为经验系数)。

2. 选实配钢筋为:一级钢筋10@150,面积为523mm平方。

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Φ10@150表示板内配筋为Φ10间距150mm,面积为523平方毫米是指一米宽的配筋总面积(计算时板宽度是按一米计算的),计算方法是:Φ10钢筋的单根截面积为78.5平方毫米,则总面积为1000÷150×78.5=523。

(因未完全理解你问题的要点,这段也许是多余的。


实配钢筋面积与计算所需钢筋面积的关系,一般相差在正负5%以内都是允许的,但要满足规范中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如不满足则要加大实配钢筋的面积。

(可能这个是你问题的要点。


计算需要436平方毫米,实配523平方毫米,是偏于安全的。

89年规范规定的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为0.15%~0.2%(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
3. 梁自重:0.25*0.5*25*1.2=3.75KN/m 0.25、0.5、25、1.2各代表什么?
0.25—梁的截面宽度;0.5—梁的截面实际高度;25—钢筋混凝土容重,每立方米25KN;1.2—荷载分项系数,静载取1.2。

4. 梁配钢筋:As=90000000/(310*0.9*460)=701mm平方,括号里的数值代表什么?
同板的计算公式一样:310—Ⅱ级钢筋的设计强度(即公式中的f1);460—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即公式中的h);0.9—计算系数(即公式中的γ)。

5.实配钢筋为:4二级钢筋18,钢筋面积为1017mm平方。

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与第3条的问题相同,但有本题中梁、板的实配钢筋都有些偏大,可能是考虑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故意地提高了安全系数,这在实际设计中也是常有的。

89年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现已作废,现在的有效版本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10-2002),新标准与旧标准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对混凝土和钢筋的设计强度都进行了修改,也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三的表格。

所以建议你在看书时一定要注意书的出版时间和计算时使用的标准版本,否则有些内容就不好理解了。

总结:1、看到上面的计算钢筋面积和实配钢筋面积不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关系是实配钢筋面积是要大于计算钢筋面积的,且实配钢筋面积是以计算钢筋面积为参考,它们之间一般是控制在5%之内,如果有特殊要求要提高钢筋的安全系数,则要提高实配钢筋面积。

2、配筋的截面面积除以梁(或板)的截面面积为配筋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