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填空题(共计20分,每空1分)。
1、中国古代哲学诞生的标志主要有如下两个观点的提出:一是,一是:。
2、先秦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和。
3、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要思想这一思想精髓的方法与路径是。
4、墨子认为要做到“取实予名”,衡量与判别的标准是:;;。
5、儒家哲学思想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
6、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名实之辩”所持的态度是。
7、孟子提出“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是。
8、华严宗的中心教义是,它主要分为“四法界”:即是:事法界,理法界,和。
9、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10、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进化论的中心命题是,它一自然科学为基础,把宇宙进化分为:、和“人类进化时期”。
第二题:选择题:(共计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1、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A. 相对主义和怀疑论B.先验主义C. 经验主义D.实践2、“名实之辩”是先秦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命题,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一下哪个观点是老子的提出的?()A. “制名以指实”B.重视“参验”,反对“前识”C. 无名D.静因之道3、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讨论的特点问题,其中提出“性三品”的哲学家是()。
A.孟子B. 告子C.董仲舒D.韩愈4、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路径,西汉著名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
是分析是它属于什么样的认识论()。
A.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5、在“天人之辩”的关系问题上,荀子所持的观点是()。
A.天道远,人道迩 B.“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C.“明于天人之分”D.“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6、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为()。
A.仙人B.圣人C.逍遥游D.成佛7、在宋明理学时期,“理气(道器)之辩”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对此问题,王阳明所持的观点是()。
A “心即理” B. 理在气中 C.理一分殊 D. 气在理先8、孔子提出“仁”学的核心内容是爱人,对这一的哲学观点说法正确的是()A.是在“亲亲”原则下的“爱有差等”,既有较强的阶级性。
B.是一种“爱无差等”的泛爱论,无阶级性。
C.该观点体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
D.要实现这一观点,就必须方法和路径是“孝悌”原则。
9、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是一种()的人认识论。
A.经验主义B.先验主义C.超验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0.禅宗得道成佛的方法是()。
A.渐修式的成佛B.顿悟成佛C.内心体悟成佛D.高僧教化成佛。
第三题:名词解释(共计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1.反正道之动:2.天人感应3.化性起伪4.童心说:5.越名教而任自然:第四题:简答题(共计4题,每题7分,总计28分)1、孔子“仁”学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2、简答儒家理想人格,以及如何培养,并对他们所构建的理想人格进行评价。
3、隋唐时期儒、释、道得以合流的原因,以及合流后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4、简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不能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原因。
第五题:分析题(共计1题,共计12分)1、分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哲学命题的含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参考答案要点和评分标准一、填空题:(共计20分,每空1分)。
1、阴阳学说的提出,五行学说的提出。
2、天人之辩,名实之辩。
3、仁学,忠恕之道4、由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5、圣人6、道,无名7、性善论8、法界缘起,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9、存天理,灭人欲。
10、突驾说,物质进化时期,物种进化时期。
二、选择题。
(共计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A2、C3、C4、B5、C6、C7、A8、A9、B 10、B 三.名词解释。
(共计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1、一物两体:该观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哲学观点(1分),该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气所生成,气是一元的,气组成物质,物质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其包含有对立面与统一面,对立面与统一面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3分)2、天人感应:该观点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1分),他认为人是天的一个缩小了副本,即“人副天数”,既然人是一个缩小了天,所以人所有的情感、意志、行为都是天的基本反映。
人的行为受到天的束缚,如果人背天行事,将会遭到天谴,顺天行事,将得到天的奖赏。
(3分)3、化性起伪: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1分)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3分)4、童心说:“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2分)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分)5、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嵇康的哲学观,(1分),所谓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1分)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
(1分)从道家的观点来说,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自然属于无为的范畴,二者是相对的。
嵇康认为名教扼杀了人性,人不应该受到这些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应该回到自然无为中去(1分)四、简答题(共计4题,每题7分,总计28分)1、孔子“仁”学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1)"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2分)(2)仁学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恕。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2分)(3)两者时间都充满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精神。
但是儒家仁的思想是在亲亲原则下的爱人,有一定的差别性,而墨家的"兼相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的原则。
儒家有阶级性,而墨家无阶级性。
(3分)2、简答儒家理想人格,以及如何培养,并对他们所构建的理想人格进行评价。
(1)(2)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
(1分)(3)一为向内用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感和精神修养,一为向外用力,培育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积极为社会建功立业。
(2分)(4)有利于全面拓宽人的道德境界,构建健康的人格精神。
有利于推动人们积极入世的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4分)3、隋唐时期儒、释、道得以合流的原因,以及合流后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1)(2)中国南北朝以来、儒、释、道鼎立。
为了适应统一的封建王朝需要,隋代的哲学家王通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归一的理论,企图以儒学为主,调合释、道二教。
(1分)(3)魏晋以来,三教的相互融通,彼此用自己的视角解释对方的哲学命题。
(2分)(4)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掌握舆论导向的需要。
(1分)(5)有利于文化的宽容与普及,繁荣不同文化,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达到百花齐放之目的。
(3分)4、简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不能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原因。
(1)在群雄逐鹿的炫耀武力下背景下儒家理论学说不适宜。
过于注重内在的道德因素。
(3分)(2)国家的分离,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
(1分)(3)学说的适用价值在当时不能很好彰显出来。
(3分)第五题:分析题(共计1题,共计12分)1、分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哲学命题的含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说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己身服务。
都是反映了荀子唯物主义观念(4分)(2)当时人们对天与神的恐惧,使人的尊严密封在神的意旨之下。
是为了解放人而提出的。
(2分)(3)其思想把人从天的迷雾中解放了出来,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2分)(4)对人征服自然,了解自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分)(5)但过于重视了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性的贪婪,会导致人与环境的对立,使环境遭受到人为破坏。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