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卢梭的一些生态思想1回归自然——让生活返回诗意美卢梭早就发出了拯救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喊,追求“回归自然”, 召唤“回到大自然中去!”住简朴的房子,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打猎……尽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官的舒适;尽情欣赏当下季节的美而不打乱自然的秩序;恬静朴实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暗淡而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找那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那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大自然还活着咧!‟”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人的无限创造力和破坏力使自然远离了我们,卢梭叹息:“大自然向我提供一幅和谐和融洽的图像,人所呈现的景象却是混乱和困惑!自然要素之中充满谐调,而人类却在杂乱无章中生活!”自然是人类惟一的栖息之地,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相处,并以自然为师,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2、遵从自然——让教育体现童真美卢梭大声疾呼:“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育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应当揠苗助长。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成长的节律和周期:“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教育体现自然的童真美,应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自然而然地成长,卢梭认为2—12岁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官教育,通过感官训练使儿童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发展儿童理智、判断能力的基础。
从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并“不一定要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
“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齐头并进的。
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
如果致命的错误毁掉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和花朵,我们也不至于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哭泣,我们哀伤的心情也不至于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痛苦而更加悲切;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大自然的美是遵循顺序与规律的,卢梭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
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要抓住孩子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关键期,让教育多些自然美、体现童真美。
童年的巨大价值还在于童年期对人类发展的适应价值,童年期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们怜悯婴儿的处境,然而我们还不了解,如果人不是从做婴儿开始的话,人类也许是已经灭亡了。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追寻人的培养和发展规律,关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
3、尊重自然——让生命展示纯朴美早在18世纪中叶,卢梭就说过,回到自然中去的人类才是最为完善的人类。
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卢梭把自然赋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
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大自然中的”。
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使她一出风头,但要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于她的人品....真正的美,是美在她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
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境界,不需要刻意粉饰天生丽质自然美!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
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愈不象样子。
因此,我们要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中选择我们的模特儿;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
”卢梭认为要留给世人一个不虚假的纯朴的美,他坦率自陈:“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二、关于梭罗的一些生态思想梭罗创作的《瓦尔登湖》是第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梭罗在这本书中首先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至上,人的心灵被物质奴役的状况:“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在店铺,在公车里,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的惊人苦役。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勇毅的关系;……除了一架机器以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
”从梭罗那时代起到今天,人的心灵被外物所奴役,人的精神空间被金钱所挤压的命运一直没有改变过,而且愈演愈烈。
梭罗深刻地看到了人类这种不幸的命运。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
……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
”[3]人类要摆脱这种被金钱奴役而带来的绝望,只有彻底抛弃旧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过一种简单而拥有丰富内在精神的生活。
“简单,简单,简单呀!我说,最好你的事只两件或三件,不要100件或1000件;不必计算100万,半打不足够计算了吗?总之,帐目可以记在大拇指上就好了。
……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一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
”在日记中,梭罗对他的简朴有明确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
智者的生活发生,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
”可见,梭罗这种简朴生活的观念,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一种源于更高的内心生活的要求,免除人们为庞大的数字而疲于奔命忙碌为金钱所奴役。
为了过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人应该“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中应该有一块是属于精神心灵的空间,使人能感受到自由、诗意与美。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也是一副最好的清醒剂!《瓦尔登湖》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以真挚纯朴的感情描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活生生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没有一处不是有机的、富于生命活力的;梭罗不仅欣赏狐狸的子夜曲、蚂蚁的撕斗、潜水鸟的“狂笑”、瓦尔登湖冰块分裂的“咳嗽声”。
梭罗不仅把动物、植物视为与人一样有着生存的权利,而且还把无生命的自然物也视为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有机体。
“世上没有一物是无机的。
路基上的叶形的图案,仿佛锅炉中融滓,说明大自然的内部…烧得火旺‟。
大地不只是已死的历史的一个片段,地层架地层像一本书的层层叠叠的书页,主要让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去研究;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像一株树的树叶,它先于花朵,先于果实;——不是一个化石的地球,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球;和它一比较,一切动植物的生命都不过是寄生在这个伟大的中心生命上。
”[7]在梭罗看来,一切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都不过是地球这个中心生命的寄生物,谁也没有权利去剥夺另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权利。
一切动物、植物、人和其他无机物都是一个生命主体,都应该值得尊重和关怀。
其内在结构是一致的。
“人是什么?难道不是一团融解的粘土?人的手指和足趾从身体这团融解的泥土中流出,流到了他们的极限。
在更有利的环境之中,谁知道人的身体会扩张和流到如何的程度呢?手掌,可不也像一张张开的有叶片和叶脉的棕榈叶吗?”在梭罗眼中,“一片树叶、一滴水、一块水晶、一个瞬时,都同整体相联,都分有整体的完美。
每一个颗粒都是一个小宇宙,都忠实地表现了世界的相似性”。
所以梭罗下的每一自由与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都有着生命的律动,都是美的存在:“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在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
……每一支划桨的或每一只虫子的动作都能发出一道闪光,而一声桨响,又能引起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人类的存在又与自然生命的悸动何干?这里,梭罗表达了一种明显的生态中心论的思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则是展现梭罗生态文学思想的“眼睛”,从这优美的“眼睛”流泻出了人与自然万物作为共同拥有生命尊严、价值主体和道德关怀的生命有机体而闪烁出来的熠熠光辉。
梭罗正是以自己在瓦尔登湖用整个心灵与自然万物生命相交融的精神体验,描写了在地球这个中心生命上寄生的各种生命的美、自由、诗意的存在,表达了自然万物作为一个有着内在价值和生命尊严的生命体都有着不受伤害的存在权利,为当时开始沉沦在精神和生态危机的人类带来一股清新健康的空气,为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的绿洲”而呼唤,并以此开创了生态文学创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