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丑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却逐渐了解到丑与美的关系,丑逐渐成为艺术作品中的宠儿所能体现出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丑,丑与美的关系,丑的价值
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它是与美对立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
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但是,美与丑并不是矛盾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老子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他还从美的相对性出发,指出美与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意为美与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
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美与不美相互包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正色哉”;“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
”同时,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谈到了丑的问题,揭示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所以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强烈的精神之美。
当然庄子并不忽视形体的美,但他更看重精神的美。
毛泽东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
”德国的苏瓦尔说:“丑是美的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
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因为艺术有着极大的兼容性,它既包含了对自然美和现实美最真切的关照和美化,又包含了对生活丑的透视剥露和审美转化现实中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对象因此在涉及艺术美时,我们不可以仅仅把现实中的美好事物集中起来捆在一起使之理想化,而不顾及现实中丑恶的东西。
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
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
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
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
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作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罗丹自己解释说:“平实的人总以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
这是他们的错误。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委拉斯贵支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玩物,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
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就越显得优美,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
在作品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之美。
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等都是这样,无形中在表现美与丑的存在。
不仅仅是在美术史上存在着体现丑意义与价值成功之作,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例子更多。
且看沈从文的《丈夫》:“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亟于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个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城市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处去,在那方面就可以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
”写了乡下人迫于生计,做丈夫的把妻子送到船上去卖淫的社会现象。
《出嫁的前夜》写“冲喜”,《惨雾》写两个乡村人的“械斗”等都展示了乡民的愚昧,落后。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的表现,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总而言之,通过对丑的刻画与描写,不仅可以以丑衬美,是美更加突出,更可以让我们通过阅读或欣赏艺术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生活丑的本质更加了解我们的社会的黑暗面,人性的丑陋与可怖,获得许多人生的感悟与哲理,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可以以此为鉴,走的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