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
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很多高新技术正逐步走进我国农业,使我国农业不断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时
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对传
统农业技术的改造,争取在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迈进一大步。

一、现代农业的涵义及特征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继传统
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

其内涵是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以科技进步为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
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与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型产业形式,是保护生态平衡和
可持续发展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其基本特征是“十化”:产业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农业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化、多功能和多形式化、农业
发展的生态化、农产品安全化、农民现代化、农业的商业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正沿着资源投入、
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迅速发展,从而把平面结构的农业
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

三维农业把产前、产中、产后的
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现代农业是历史的、发展的动态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限于农业本身,还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与经营管理培育新型农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现代农业的
系统建设具有了阶段性和层次性,即可以划分为低级和高级
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

从我国各地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情况来看,苏南、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起步较早,大概在20世纪80一90年代就进行了探索,雨广大中西部地区到近年才开始·64·
起步,湖南起步也较晚。

二、湖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我国的主要粮仓之一,其现代
农业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将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全局。

本文采用我国各地通用的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三个衡量标准来评价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
大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农业结构有了新
的调整,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295.85千
公顷,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189.44千公顷,增长7%左右。


业区域布局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初步形成
了优质稻米、柑橘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
水产、水果蔬菜、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

全省220家国
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30亿元,增长22.1%;实
现利润35亿元,增长14.8%。

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增长20.0%。

财政农林水
事务支出19r7.40亿元,增长42.O%。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
278.9平方公里。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8千公顷,新增节
水灌溉面积8.06千公顷。

农村用电量81.46亿千瓦时,增长
6.7%。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21.14万千瓦,增长9.1%。


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湘米优化工程”和“优质种
苗工程”的启动,一些优质早稻新品种、新组合已大面积推
广,
湘米正在改变。

超级水稻、两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油菜、两系
杂交高梁、两系杂交棉花、三元杂交猪、湘云鲫、湘云鲤、湘研辣
椒、无核柑等新品种的问世,以及水稻早育稀植和抛秧技术的
应用,为湖南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若用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湖南省的农业与现代
农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湖南省农业发展中还存在比如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增长方式
粗放、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对农业的
投资低等,这些都是非常致命的也是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特别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也不高,农_产品优质率低,全省农副产品优质率不到40%,其中稻谷优质率不到20%,良种瘦肉型猪仅30%,名优茶产量不到5%。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农业长期存在的比较效益低。

农民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局面在短期
内还难以改变,农民面临着农产品卖难、结构调整难、进城务
工难、收入增长难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的“三低”问题。

三、制约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湖南人多地少,山多平地少,
自然灾害频繁,基本生活需要与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问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农业投入始终没有
形成制度保障的稳定增长机制,农业投入难以增加。

2008年
湖南省对水利建设的投人达到91.15亿元,对农村的投资达
到654.35亿元,增长20%,财政支农资金197.4亿元。

但直
接用于农业的资金不到1/3。

通过对湖南省水利设施情况的
统计(见表1)可知,湖南拥有的水库总数、水库总库容量进入21世纪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与30年前相比也没有多少增加。

我国水库寿命一般只有50年左右,而湖南大部分水库已经年
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这是造成湖南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见表2)、
农作物成灾面积和成灾率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常不
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湖南省农村交
通不便、水利设施差、农业抗灾能力弱、电力、通信条件差等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病险水库多,灌区配套设施老化、湖区渠道淤塞等问题也较为严重。

湖南农村的基础设施大大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来
看,2007年末湖南省农业机械使用大中型拖拉机只有2.45万台,共78.9万千瓦,排全国第16位,与之配套的大中型农机具1.39万部,排全国第22位;小型拖拉机18.8万台,共189.20 万千瓦,排23位,与之配套的小型农机具7.8万部,在全国排24位。

这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湖南省
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四低”:即农民科技素质低、农业科技和适用技术普及和应用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贡献率低。

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的数据来看,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959.27万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只有7.14万人,所占比重极低。

农业科技应用
不到40%。

在农技推广主力军的农业事业单位中,虽然有初
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但是由于经费运行困难,各类活动难以开展,要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服务,障碍重重。

湖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导致了农产品优质率低,全省农副产品优质率不到40%,p1其中稻谷优质率不到20%,良种瘦肉型猪仅30%,名优茶产量不到5%。

农业产业化经营
水平低,结构调整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

湖南农副产品加工率一般只有10%一20%,而发达地区高达80%o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发达国家为3:1以上,我国为1:2,而湖南为1:3,这些都制约了湖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8年湖南农产品出口4.22亿美元,增长20.5%o
占湖南的总出口3.36%,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1%。

市场竞
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湖南农业龙头企业
的带动力不强,难以发挥带动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

另外,湖南省大部分县域粮食加工停留在大米、饲料、淀粉、酿酒上,向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延伸不多。

从产业内部(二)农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湖南省农业内部结
构还不尽合理,农业比重过大、林牧渔业比重太低,优质农产品比重低等这种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尤其
是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农业资源大省的现状不相称,加工体系
不够强大,不能适应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工业化的战略要
求。

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小幅增长,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见表3),家庭经营收入产业结构小
幅调整(见表4),但是农业收入比重还是过高。

虽然湖南省
农业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但种植业比重过高、林牧渔业比重过低的状况还是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见表5)。

由此可见,农
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有待
进一步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