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20100700169 张涵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全书共计十六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贯穿全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初读下来,最大的感觉便是不同于《寻乌调查》的简洁短炼,《江村经济》用另一种平实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体验。

就像在你的耳边娓娓道来关于这个村庄的故事,不由得便入了神沉了进去。

故事讲完了,一个挥之不去质朴的江南村庄形象已经在脑海中深深印了下来。

全书详尽着重的刻画了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把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特别是农民生活的节俭和对礼仪习俗的重视,这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东西。

例如,“配偶由父母选就,”“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保证生育男儿事像算命先生明白提出的要求”,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对于生产力的重视,这也导致了书中所提到的男女比例失调,贫困家的男子不易找到媳妇。

还如生活中的各种禁忌,“不能踩踏或糟蹋稻米”、“妇女在月经期间不准接触灶王爷神龛前的任何东西”、“任何字纸都应仔细的收集起来”。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很多习俗都已经遗失了,不过小时候去农村亲戚家拜访对他们对谷子的珍惜程度还是历历在目。

还有复杂礼节禁忌繁多的家庭关系,涉及财产、继承、亲属和丧葬婚嫁。

书中描写的内容正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影响最为久远的习俗,最真实的农民生活情况。

本书前言作者就提到,观察这个村庄的经济问题,只有在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是才能有所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工业的发展,生丝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经济预算中的重要性。

江村经济的变迁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本书引入了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调查,这点也更分析出问题的实质,而不只是单纯的描述问题的表象。

这一角度在第十二章对蚕丝业的分析中运用广泛。

该村蚕丝业的衰败源于生丝价格的下降,作者给出价格下降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战后世界经济萧条以及家庭缫丝质量不均,不适合高度机械化的丝织工业的需要。

这就涉及到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
战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属宏观经济问题,这一问题与开弦弓村自身的内部矛盾共同导致了该村经济的变迁。

一份调查报告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切片,也在于可以在其中发现问题并作出改变。

开弦弓村的经济就是当时中国普遍农村的一个缩影,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制而迟迟发展不起来,加上土地制度的剥削,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费孝通先生对开弦弓村的支柱产业蚕丝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写出了蚕丝业现阶段的变迁和改革,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该产业未来的构想和建议,并指出自身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之更好的发展。

在本书序言中,布·马林诺斯基提到,本书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品质,“虽然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给西方读者看的,文字中没有特殊的辩护或自宥的流露。

相反倒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一点在本书最后一章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展露出来。

费孝通先生直接指出国民党政府在土地制度上的不作为,一个学者敢于指出政府的问题也是难能可贵了。

在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最后一段,作者指出“只有经历这场斗争,我们才有希望真正建设起自己的国家。

在斗争过程中,土地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更加生死攸关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土地改革,解除农民的痛苦,我们与外国侵略者斗争的胜利才能有保证……”。

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开弦弓村如何发展如何变革,而是以小见大,中国的经济该如何走下去,中国怎样才能渡过这场磨难重新站立起来。

关于选定调查区域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被研究的社会单位须小但也也不宜太小,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

这为我们以后的实践调查选定区域提供了参考建议。

这一本不像传统晦涩乏味的学术论文的论文,不愧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中更多奥妙还要更多时间去一一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