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堡的大学理念

洪堡的大学理念

洪堡的大学理念张震旦 韩欣汝内容提要 威廉 冯 洪堡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普通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对现代德国乃至西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洪堡 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一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威廉 冯 洪堡是重要里程碑,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威廉 冯 洪堡(Wilhelm Von Humb old t,1767-1835)生活在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法国启蒙主者者卢梭、伏尔泰等影响巨大,德国以康德、文克尔曼、歌德、席勒等人为主将的狂飙突进运动方兴未艾。

洪堡出生贵族,20岁时进入法兰克福大学进修财政学与法律课程,不久转入哥廷根大学研究哲学,历史和古代语言。

1802年,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驻罗马教廷代表,开始了外交生涯。

在罗马任职期间,除了处理领事业务外,他研究古代艺术、历史和文化,发表了诸多学术著作。

1809年洪堡任内政部文化和公共教育厅厅长,任职16个月便辞职创办柏林大学。

1810年洪堡年重返外交岗位,直至1819年退出政治生涯。

此后,洪堡专心学术研究,特别是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哲学。

影响洪堡教育思想的有三种思潮。

一个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提出 用希腊模式塑造你自己 的口号,强调德国人和古希腊人在精神生活上的密切联系。

第二是18世纪特别是卢梭的自然主义,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驯服人的工具,而应该通过培养人的全部天性,来发展 自然 赋予他的一切才能。

第三是哥廷根大学的独立的研究精神。

脱胎于哈勒大学的哥廷根大学建立于1737年,用德意志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它注重哲学与古代艺术,提升哲学地位,使神、法、医、哲四院平齐;它强调研究的前沿性,建有若干研究所,教授既是已知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

柏林大学实行学术自由、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哲学院的地位等做法是哥廷根大学的继续。

洪堡的教育思想首先注重 普通人的教育 。

所谓 普通人的教育 是指为一切人提供的 全面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完人。

这种人 想象力生机勃发、精神深邃、意志坚强、整个言行一致 。

主要包含两层含义:所有教育都应该是针对或面向普通人的教育,现在一般称作通才或通才教育,它的理想与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伊索格拉底。

通才教育专门为某一部分人私设的学校没有存在必要;第二,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对 普通教育 的补充,两种教育形成相互配合的体系。

普通人的教育 旨在通过教育将道德、知识、能力融为一体,并使各个阶段的教育都能发挥各自的职能,最终培养有充分的自由性、生动的想象力、高超的思218辨能力、独特的个性和完整的民族性的完人。

普通人的教育 是洪堡教育改革的主要纲领,集中体现了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洪堡认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有区别的。

普通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培育,特别是把握整体的思维能力、形成稳健的常识感(通识)或善恶的辨识能力的培养。

普通教育的成果是产生能够立于社会的人。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有用的技能,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

洪堡强调,经过 普通人 的教育掌握了一般性知识和纯科学知识之后,一个人再学习具体行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就容易了。

这就需要社会更加关注 普通人 的教育:使他们在知识视野、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完善方面成为完美地适应社会的人。

二洪堡认为,大学教育有两个职能,一是科学探索,二是人性的完善。

科学探索意味着只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的探求。

人性的完善意味着将人培养成有修养的人,他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生动的想象力、高超的思辨能力、独特的个性和完整的民族性。

作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学校,大学是学术机构的顶峰。

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

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实验室、研究所和研讨班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知识的场所。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书本知识单向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共同探讨问题。

在大学讲堂里,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与学术兴趣,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

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进行独立思考,并可对老师观点提出批判。

洪堡说,在大学, 听课仅仅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和有情趣一致、年龄相同以及带有自觉性的人紧密合作,使大学有一批全面发展的人,他们愿为科学的提高和传播而献身。

大学必须是自由的。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

学术自由 具体包括 教的自由 和 学的自由 。

教师在专业上享有自由探讨、发现、出版、教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并且这种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听从任何权威的指挥,任何政治的、党派的和社会的舆论不得加以干涉,这称之为 教的自由 ;学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指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什么的权利,在教育管理上参与评议的权利,这叫作 学的自由 。

19世纪的柏林大学教育,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由度很大。

学校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其他各种课程,可以选择教师,可以任意转换学科专业,也可以随意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

大学必须是自主的。

洪堡给予教授绝对的权威和地位,强调了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

教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构成了大学的核心,享有许多特权,他们不仅传播知识,还担负着发现科学新规律,创建理论即 生产知识的责任 。

因此,教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对于保证大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洪堡认为:只有最优秀的学者才能传授给学生最优秀的知识,同样,也只有最优秀的学者才能承担大学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在德国,要成为教授也只有大学一条路,那就是在大学里得到博士学位,获得教授资格,然后通过聘任制而成为教授,这是德国大学的特色之一。

通过科研,培养了大学的后备力量(助教多为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学者),大学里因此优秀人才荟萃,占尽了人才资源的绝对优势。

这也是19世纪以来德国科学家层出不穷,科技始终遥遥领先的原因之一。

大学自由集中体现于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上。

洪堡在强调大学与国家关系中指出,需要给予大学独立性与自主性,一方面需国家应为公民的教育提供条件,大学为公立机构,由国家统一拨款,教授从国家领取工资,是国家公务员;另一方面,大学也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充分享受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尽可能阻止国家与社会对大学内部管理的干预。

洪堡认为, 人的终极目标是和谐均衡地培养其独立于束缚其头脑的目的而发展的所有力量,国家是保障人的最大财富 自由 的条件,自由又是接受各种教育的前提。

教育是 解放意识的过程 借助对人的完善来诉求实现人们所渴望的对国家的改进 ,从而使得国家关注人的终极目标。

在洪堡看来,如果一个民族的人们生活在最高的和最不受束缚的自由之中,如果任何一个有生命之物都由自身出发进行组织,如果2192011.6它永远为最美丽的形态所围绕,凭借不受限制和永远为自由所鼓舞的自主活动,那么,这样的一个民族必然会变得无比强大。

在这样一个自由发展并自主活动的民族, 国民克服障碍,从而由自己创造出一个新国家。

三在启蒙运动、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洪堡理念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 洪堡思想 为理念创建的柏林大学是德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化形成的标志。

随后德国建立了一大批以柏林大学为楷模的现代大学,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

洪堡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德国的学术与科研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可以说没有洪堡理念,就没有德国社会的崛起。

19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学者陆续不断走访留学德国,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教育理念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效仿。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留学德国期间,深受洪堡教育理念的影响,回国后在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的理念便深受洪堡影响。

蔡元培说: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盲澎奴趣,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

洪堡强调 教 与 学 的自由,这与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性决定学生创新程度的高低。

成功的教育要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气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探索精神。

这些在柏林大学 习明纳 教育模式中也得到了体现。

传统大学的辩论课前提是真理已经存在,学生辩论目的在于论证真理,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 习明纳 提倡的是在探索中寻求真理的存在,尊重个人见解,一切以事实和实践为依据。

这种教学方式在现代大学中被广泛采用。

洪堡认为大学应该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术机构,只有保证教学与科研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育和科研自由的指导思想促进了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学术自由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核心。

学术自由指教师个人所要求的在教学与科研上不受干扰与不因自己的政治见解而受到迫害的权利。

学术自由可分为两个层次,即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机构的学术自由和高校内部个体研究者的学术自由。

按贺麟先生所言,学术之所以要自由,在于 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算不上是学术。

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她有她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

这是洪堡理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极好概括。

威廉 冯 洪堡: 论国家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第28、40页。

黄福涛: 外国高等教育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转引自 外国教育家评转 第2卷,第22页。

威廉 冯 洪堡: 论国家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12页。

蔡元培全集 第八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11页。

贺麟: 大学理念 ,转引自谢泳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 东方艺术 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震旦,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南京,210093;韩欣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南京,210044责任编辑:程 明220洪堡的大学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