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论文-关于中小学美育理论和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

美育论文-关于中小学美育理论和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

每日快乐阅读:漫漫人生路上,人有千千万,在千千万的人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有的人喜欢追求轰轰烈烈,有的人生活里总忧忧郁郁,有的人稀里糊涂活一生,也有的人努力着明明白白过生活……一路走来,在跌跌撞撞里,在起起落落中,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坦坦荡荡过生活,为人处事心不愧,简简单单走人生,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才是人生过程中最为重要事情。

孔子有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其意思就是说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坦荡的心境,要能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情,不要去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小人则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耍心眼,施计谋,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

然而,要世人都做到心底坦荡却非易事。

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人的心态就会不一样。

人若什么时候能活的坦坦荡荡,生活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生活也就会过得很幸福。

怎样才算活的坦荡呢?我以为坦荡就是抱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无论对待任何事情,心中都能保持一种平衡,不受世间风云繁杂种种所羁绊。

然而,生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有自身妄念的贪婪,稍不留心,你就会卷入其中。

因此要想坦荡为人,就要清除心中的魔障,时时打掉意识中的妄念,尽可能避开世间外部的世事纷扰,平心静气,平视正直地生活在人世间,不因贪图而倾斜,不因好恶而晃动,不因喜乐而忘形。

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一生,是一种包容万象,宠辱而不惊的内在品质体现。

坦荡是建立在一个人心胸是否宽广的境界之上的,其时时、处处都产生于人们的心里、感受、精神、行为中,它总是和许多的圣洁、豁达、醒悟为伴。

由此,可以看出,能做到内心坦荡是一个人内在的、深不见底的心态在起作用。

而万念侵入心,又怎么能令人坦荡呢?心态上的浮躁和轻狂,必定会浮于猜疑,混乱心智,心中郁结而难以自拔,最终会成为一个浅薄无知的愚者。

因此说,坦坦荡荡过生活,就是走好正路,不歪不邪,不媚不惑,不胆小怕事,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日常生活中,就会吃得香,睡得甜,开开心心简简单单走一生。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里写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卑不屈,昂扬振奋,潇洒出尘,这就是“诗仙”李白坦荡的气概和胸怀。

我想,内心只有坦坦荡荡了,方能在生活中开心颜,这是人生一种大智慧,只有活得坦坦荡荡,心头没有重负,人才能活得开怀,内心也就少了许多烦恼遗憾,这也是我们永葆生活开心颜的人生真谛。

美育的实施为何步履维艰-关于中小学美育理论和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摘要:美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地位已被党和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美育的实施在中小学颇为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未能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不了解学校美育的根本目的,不明确学校美育的实施形式。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提高对美育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美育;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美育,无论是作为一种学理概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在中外文化史上早已有其特殊地位。

仅就我国近代以来,即有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学术大师曾大力倡导过美育。

诚然,从近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战争、民族生死存亡或社会**的剧烈动荡,美育在我国难以切实地实施。

进入社会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80年代后,学术界、思想界重提美育并为之奔走呐喊,特别是世纪之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国家政府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把美育提到了关系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以此为背景的美育本应获得高度发展,得到普遍的实施,但实际上美育在中小学仍然处于受冷遇的状况。

在大多数学校,美育更多的停留在口号或观念上,并未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或者把本来就有的音乐美术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全部审美教育,有的学校甚至连音乐美术课也被其他主课大量占用。

这就不能不令人倍加担忧。

毫无疑问,美育受到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巨大阴影的依然存在。

这个原因论者甚众,不是本文所主要讨论的。

我们注意到的是,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美育的难以实施,相当程度上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美育的理论及实践的认识还有许多盲点、还存在许多误区相关联。

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些问题。

一、未能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迄今为止,美学界对美育理论的研究已非常深入,国家教育行政当局也已对美育的意义与价值有了切实的认识。

然而教育界处于第一线的、特别是中小学第一线的校长教师们对美育并不真正理解。

由于审美教育内容在我国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曾长期缺失,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教师在美育知识本身上的先天性缺血。

同时又由于继续教育的滞后,当美育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时,校长教师们还来不及补充这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对美育的不了解便不奇怪了。

要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首先就需了解美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当前国家教育政策中的地位。

建国后,早在1955年,教育部关于颁发!小学教育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命令指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所以小学不但要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这是我国以政府文件形式首次提出美育问题。

当时的背景是社会**生活还比较正常,教育规律能够得到尊重。

1956年后,由于**运**动频起,特别是**提出那个著名的教育方针后,美育失去了在教育结构中应有的位置。

直到80年代,美育重新受到重视,不仅有**等高级干*部或著名学者不遗余力地呼吁推行美育,当时的国家教委也召开过几次专门讨论美育的会议。

进入世纪之交,面对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培养成为决定国运兴衰的重要因素。

为此,1999年6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决*定中,美育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反复强调,并首次以**重大决策的形式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列提出。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决定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性政策,它所确立的美育的地位是我们认识美育重要性的方向性前提。

其次,还必须从理论上认识美育的重要性。

虽然中国古代就很推崇美育(如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但中国古人从未从具体的审美和艺术教育中抽象出!美育这一概念。

作为一种理论主张和实践观念,美育是在近代西方首先提出的。

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自然裂缝的加大,以致产生了人的异化,使个人活生生的整体生命成了支离破碎的碎片。

正是从反对分裂和异化的角度,德国的席勒首次在历史上提出了!美育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席勒认为文明的进步是合理和必要的,但因此而造成人性的分裂却是错误的。

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使理性的人变成感性的人,片面的人。

要使人重归为理性的人,成为完整的人,最佳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

因而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通过美,人们可以走向自由。

席勒对近代社会片面发展而产生深切的危机感,从而推崇美育。

马克思深受席勒的影响,且有比席勒更为深重的危机意识。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人类生产本质上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然而随着人类分工和异化的加剧,人类在劳动中愈来愈感受不到美。

因而马克思在其共产主义蓝图中,勾画了一个扬弃了分工和异化的美的自由王国,提出了一个使人人都得以从创造了美的劳动中享有美的审美人生理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广义的美育观。

后世的许多思想家,更为具体地揭示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

如英国的赫胥黎把美育与科学并举,认为!由于注意到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和审美教育的趋向,应该感到遗憾。

美国的格林认为:!审美教育的含义是值得重视的他们应该在每个课堂里都有机会从某种审美观点出发,去留意色彩、微光和音响,去注意事物的外观,不然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受到他们所见所闻的挑战;而与艺术联系的巨大力量之一是向期望挑战、突破陈规旧律、变革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由审美活动培养起来的探索精神,可以很好地使各种各样的人去破除%日常生活的过分安逸这将不仅是对事物的特征、美、多样性和形式的认识,还将产生探索许多生活领域意义的新方向。

前代思想家提出美育概念的社会经济前提,仍然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形势。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和技术和现代化。

无论是世界经验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状,都表明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在改善人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精神负面影响。

诸如过于注重外在的经济生活,导致了人的内在心灵旨趣的丧失;无限制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忘记了人生的本来目的;知识愈来愈专门化,分工愈来愈细致,教育愈来愈功利,从而使人也愈益标准化、工具化和片面化,导致价值观和信仰的丧失等等。

而通过美育,通过丰富的审美活动,可以弥补上述的缺失和片面化。

因为审美活动既可以培养人的敏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锻炼人的悟性和理性,从而使人的性情和智力全面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的科学创造,而且使人富有趣味和情调,从而造就丰满的完整的人性。

因而大力推行美育,特别是在学校开展美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不了解美育的根本目的在学校开展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也是许多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识不明确的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即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的教育;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些看法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却把培养审美能力与美育的根本目的等同起来、混淆起来了。

美育固然包含着审美力的培养,但美育概念的外延远大于审美力的培养,二者概念不等同,更不能互换。

正是基于上述并不正确的认识,许多学校满足于培养学生在某些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完满的人性和全面发展的素质,美育的目的并未达到。

不仅普通教育工作者,甚至有些教育专家、权威书籍也持此观点。

参见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版)和教育辞典(江西教育版)。

使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与提高,是美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指人文素质,即一定的文化教养而形成的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情感的自由特性,并由此构成的丰满的人性;其二指科学素质,即由知识、技能素质而形成的创造力。

也就是说,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独立的人格、崇高的价值理想;关怀、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价值的德性;自由的科学创造能力等等。

这个根本目的,与席勒、马克思的美育理想是一致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美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了解美育的性质及其特性。

关于美育的性质,虽然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但大体上赞同这种观点:美育是一种非功利非认识性而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情感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