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江县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墨江县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绪言]调查区:哀牢山中下段郁郁葱葱的林海中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省会昆明340公里,是内地通往西南边疆的交通要冲。

素有“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和“太阳转身的地方”之称。

目的:通过对墨江县现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 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

工作量:包括墨江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等。

调查人员: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08——温良梅一、墨江县概况1、地理位置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 , 地处东经101°08′~102°0′,北纬22°51′~23°59′, 北回归线与滇南哀牢相交处, 东及东南与红州红县、绿春县接壤, 南与江城县为邻, 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

墨江距省会昆明市273 km, 距思茅163 km, 国道213 线和省道218 线( 楚江公路) 在县城交汇而过, 是昆曼大通道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塞, 素有思( 茅)普( 洱) 门户之称。

图1 为墨江县地理位置图。

2、历史沿革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曾名"恭顺"、"他郎"。

在两汉、三国、唐南诏、南北朝时为益州郡、粱永郡和银生节度地。

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府因远部和马龙辖地。

元代属元江路马龙部。

明代开始明代开始设治。

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长官司地置恭顺州(州治在今碧溪乡)。

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为他郎抚彝厅,置流官通判。

乾隆、宣统时,先后改为普洱府和他郎厅。

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他郎县为墨江县。

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3、人口民族总人口36万,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2 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被誉为“哈尼之乡”。

4、自然环境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

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

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

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称,上万只飞燕长年驻足于县城,与人和谐相处,为县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万燕之城"。

四季温和,常年光照充足,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为18.3℃,全年降雨量平均为1338毫米。

最高海拔2278米,最低海拔440米,温差大,是典型的立体气候。

5、墨江特产墨江“麻脆”墨江“麻脆”是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每逢春节前夕,墨江年货街上就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不是纸片做的儿童玩具,而是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食品,即用油锅炸后膨胀起来的供食用的墨过“麻脆”,它的特点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腻。

其做法是,选用上等糯米浸泡后拌以甘蔗汁蒸熟,兑进“麻脆药”(一种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将其舀成粑粑,捞成薄片,剪折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图案,涂绘上红颜色,晾干后穿成串出售。

要吃时放入油锅一炸,体积可膨胀数倍,虽是盘中物,其造型却精美奇妙,放入盘中,既是可供食用的糯米食品,又是一种造型奇特的民间手工艺品,食者皆赞不绝口,是思茅地区各族群众喜爱的美食,更是春节期间赠送亲朋好友的佳品而远近闻名。

墨江紫米产于北回归线上的墨江紫米,是滇西南的特产,因米呈紫黑色,故得名。

它的美名甚多,但其每个名称,均以它的罕见名贵和效用而得。

如民间流行的紫米炖鸡,是妇女生儿育女的高级补品,称它为“补血米”。

墨江癸能等地的紫米,别有奇观,除与其它地区的紫米一样能起到舒筋活血接骨接筋的作用外,其米碎断几节用水浸泡蒸熟后,可自然接成一颗颗完整的米饭,叫它为“接骨米”。

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功效,又叫它为“药米”。

紫米煮熟后,色泽鲜艳,紫中透红,独特罕见,味道香美,营养甚高,是佐餐、宴席中的高级珍品,得到“紫珍珠”的美称。

紫谷曾是照清朝康熙皇帝旨意播种在御田稻中的优良品种,被誉为“御田胭脂米”。

千百年来的封建王朝时期,每年收获紫米后,都要人背马驮、千里迢迢地把紫米送往京城,向皇帝进贡,被称为“贡米”。

墨江紫米以粒大饱満、粘性强,蒸制后能使断米复续,质地醇厚而著称。

《本草纲目》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作用。

紫米中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赖氨酸、核黄素、硫唄素、叶酸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铁、锌、钙、磷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

是煮食、加工副食品、食疗的佳品。

香润可口的紫米粑粑、紫米甜白酒、大枣紫米粥、紫米三七炖鸡、紫米八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葫芦鸭深受群众喜爱,具有滋补作用。

用紫米烤制的墨江“紫米封缸酒”,荣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名声远播海外,十分畅销。

6、墨江传统节日十月年、祭竜、火把节、米索节、哈尼人称禾佘扎(米索扎)、卜卯兔、苦扎扎等。

7、墨江现代节庆哈尼太阳节、墨江北回归线双胞胎节、夏至日活动、火把节、花脸节等。

二、墨江旅游资源慨况1、墨江县哈尼文化资源状况1.1 哈尼族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哈尼族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在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

精神方面涵盖了哈尼族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图腾神话、语言文字以及民间文学艺术等方面,物质方面就是上述方面的物质成果及载体。

它构成哈尼族色彩斑澜、蕴藏丰富的民族文化图景,形成独特神奇的哈尼文化环境;对外则营造出一个广泛认同、支持和合作的外部环境,对内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哈尼族信奉万物崇拜,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人的所作所为都应遵循礼俗,所有这些,形成了哈尼族内涵丰富且极广博的民俗文化。

如何认识和塑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独特性的哈尼民俗大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宝贵的哈尼族文化资源。

1.2哈尼族的织染与服饰文化哈尼族的织染与服饰着装,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从织染劳动和服饰衣着方面表现着他们特有的民族标识,积累折射出哈尼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文明和独具风彩的文化魅力。

哈尼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生活环境、工艺条件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使民族的服饰呈现出种类多、形制多、色调多的特点。

墨江县哈尼族的九个支系至今仍保留着自己服饰的独特形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哈尼族服饰文化,这些服饰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实施动态的保护和发展,可以形成一项颇有前景的特色产业。

1.3哈尼族的婚俗文化人类发展史上不论是哪一个民族,他们在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的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婚俗是众多民俗习惯中最具特色的习俗。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哈尼族婚姻大体经历了杂乱婚、血缘婚、普玛米尔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婚姻制度,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婚姻习俗及结婚仪式,“哭嫁”、“橄榄迎亲”等各种婚俗奇趣横生,体现出哈尼族传统的婚礼喜庆生活观念、理想追求、伦理道德及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4哈尼族的民居文化哈尼族的民居建筑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

一般就地取材,多选择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建寨,村寨背后多半是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或灌木山坡,村前梯田层层,崎岖山路布满村前村后,村寨四周喜欢种植棕榈竹等。

墨江县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主要有土掌房、封火楼、瓦房等式样,特别是土掌房,它从建筑观念、功能作用等各方面都展示了哈尼族的勤劳智慧,蕴藏着无尽的文化内涵,如何发展、保护和利用是开发哈尼族民居文化的大文章。

1.5哈尼族的节庆文化墨江县的哈尼族除了共有的如春节、端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国家法定的节日外,还有如十月年(合色扎)、祭竜节(甫玛突)、六月二十四(苦扎扎)等等,在哈尼族民间,全年十二个月几乎都有节庆。

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最充分、最集中、最饱满的载体,最美的盛装在这里展示,最挚朴的情感在这里自然流露,最真实的礼俗在这里演绎,哈尼族的节日庆典活动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1.6哈尼族民间文学艺术哈尼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先辈的加工,经过千锤百炼和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而流传至今,是通过口耳相传才得以保留和发展起来的。

哈尼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数量浩瀚,绚丽多彩,富有本民族的浓厚特色。

在墨江县哈尼族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如《豪尼人的祖先》、《竜树》、《米娌与敖牡利哥》等,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则是在墨江县哈尼族中,特别是在碧约支系中广为传唱,影响深远,不管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方面,都可以与其他民族的叙事经典诗歌媲美,除此而外,在墨江县哈尼族中还蕴藏着许多音乐、美术、舞蹈、刺绣等艺术方面的丰富资源,其表现形式多样而趣妙独特,倍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和被世人所瞩目。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对哈尼族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了调研和普查,为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1.7哈尼族的商贸交通文化商贸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流通,哈尼族地区山高路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极为缓慢。

由其是象墨江县这样一个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9.8%的高山峡谷纵横的典型山区县,人们相互间的往来及物品交换,只能是徒步行走,或靠畜力驮运。

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所以在墨江县哈尼族山区,因山高坡陡,道路坎坷崎岖,长期以来商贸交通主要靠人背马驮,在崎岖陡峭的山间留下一路马铃,一路马蹄,经久不息,形成了深受现代人追寻和关注的茶马古道。

据《墨江县哈尼族自治县志》记载:1952后以前,驿道是商贸交通的主要路线,以县城为中心,通往邻县及各乡镇的主要驿道有17条,境内里程有1061千米。

现在遗留下来的古驿道(即茶马古道)和古镇比较有名的有通关中科山茶马古道与碧溪古镇(明代设恭顺州),这些都是墨江县哈尼族文化的一大品牌。

1.8哈尼族的饮食文化饮食是民族文化物化态景观的一个构成要素。

除了直接展示一个民族的饮食构成和饮食偏好以外,还折射出该民族的社会发育层次,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民族群众的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使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的本质的东西。

墨江县哈尼族居于亚热带和北温带相交处,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由于生物多样性,这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所以生活在墨江县的哈尼族以山茅野菜、新产五谷、生态鲜肉和时鲜蔬菜为原料,以传统烹调方式做成,伴以风情性的饮用方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哈尼族的许多民特食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