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研究: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工作研究: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科学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厘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国内外城市化演进历史过程及城市化研究进展,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微观、中观也包括宏观影响因素,同时还包括制度及政府行为以及信息、交通、建筑等技术的重要支撑条件(见图1)。

图1 城市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一、经济增长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宏观因素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萨缪尔森和库兹涅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第一,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而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根本途径。

伴随着经济增长,农村人口有机会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享受到的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由此促进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

在此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剩余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的土地等资源增加,收入也能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得以改善,城乡差异将逐步消失。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是促进大量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基础条件,经济增长放缓,收入效应缺乏将导致城市化陷入停滞。

图2 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发展机制第二,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

伴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将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增加。

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私人消费水平将提高,为企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基础,促进各种要素加速集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政府收入增加,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将加大,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要素向城市聚集。

可见,经济增长将内生消费、投资和生产的规模效应,加速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化发展。

第三,经济增长通过结构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

经济增长的过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更是结构升级过程。

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升级,由此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城市化发展。

正是因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产业呈现不同特点。

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工业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尽管工业仍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力增强;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从跨国家比较数据来看,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呈现较为稳定的正向关系。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见图3)。

OECD国家更是普遍呈现高城市化、高收入状态。

图3 2015年世界各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当然,也有例外。

如2015年朝鲜的城市化率达到60.87%,蒙古的城市化率达到了72%,古巴更是达到了77%,均高于世界53.85%的平均水平,但是从人均GDP来看,这几个国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拉丁美洲国家更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典型例外。

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拉丁美洲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出了10—20个百分点,或者说在同等城市化速度下经济增长率低于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的2—3百分点(见图4和图5)。

这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进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是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人口的需求,由此出现了大面积占用公地甚至私地建设的贫民窟,普遍的失业和非正式就业、社会治安严重恶化等问题。

图4 2015年拉丁美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图5 1960—2015年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二、产业结构转变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中观影响因素综合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结构转变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演进更是推动、影响城市化发展重要动力。

库兹涅茨(1971)和钱纳里(1986)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进,首先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也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以工业为主,规模经济效应发生,人口等各种要素加速集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呈现以服务业为主的特点,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见表1)。

表1 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产业机构演进动力资料来源: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从各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来看,首先,农业发展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基础。

农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使得非农产业的人能通过交换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粮食,由此非农产业才得以发展,作为非农产业集聚地的城市才有可能出现。

其次,工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业剩余较为有限,城市规模和数量难以大规模扩张。

事实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城市化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的出现是第一工业革命后。

而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最后,服务业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后动力。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性特点,重构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城市质量。

如伦敦的金融业集聚、北京中关村的中介服务业集聚、洛杉矶的多媒体业集聚都显著影响和改变了这些城市特点。

三、要素流动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微观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必然导致人口等要素空间上的转移,而这种人口等要素空间上的专业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的转移,因此这一转移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因此,劳动力等要素空间上的流动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化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1952年至1978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由49.5%上升到71.9%,平均每年增0.86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仅从1952年的12.5%提高到1978年的17.9%,平均每年仅增0.20个百分点。

四、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发展影响深厚而久远(顾朝林,1999)。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包括:生产技术、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等。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而交通技术对城市化的发展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远洋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贸易兴起,由此贸易城市、港口城市得以兴起和发展;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则深刻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网络;交通技术也改变了单个城市的规模和结构,马车—汽车—轨道交通的发展,降低了城市的交通成本,使得城市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的形成,甚至城市郊区化开始出现。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全球化加快,重构了全球城市体系,形成了一批世界城市。

表2 美国的技术进步与城市发展资料来源:顾朝林,199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印书馆。

五、制度及政府行为影响城市化发展政府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家庭和个人,但是政府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参与者,政府行为深刻影响着城市化发展。

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参与市场活动,如消费、雇佣劳动力、建设办公场所等影响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行政主体,通过行政手段等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布局等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见图6)。

西方城市经济学家就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奥沙利文(2003)指出“并非所有城市的发展都是企业区位竞争的结果,有些城市形成和发展中城市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图6 政府行为与城市化发展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与制度影响城市化发展。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

制度也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政府,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均由政府制定,如经济制度、人口制度、土地制度、城市规划等等。

以我国城市化为例,改革开放前为了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使得城市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极其有限。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农村居民难以向城镇转移,导致城市化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提出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另外,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外向型经济相关的工业在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居民流动到沿海地区就业,进一步促进了沿海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不仅通过制定正式制度影响城市化发展,还通过对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城市化发展(见图7)。

图7 制度变迁与城市化发展六、政策启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

总结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化率低于30%时为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50%时为城市化中前期,城市化率在50%—70%时为城市化中后期(魏后凯,2011)。

城市化中后期的显著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缓,同时城市化中前期积累的矛盾会集中显现。

因此,推动城市化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正如《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所提出的,“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市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这既是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使然。

根据对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推动中国城市健康发展重点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城市化的科学认识。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城市化的重要意义,开始重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存在将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手段的普遍现象,强调土地城市化,对人口城市化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城市化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

2008—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1.04万亿元、1.40万亿元、2.91万亿元、3.32万亿元、2.85万亿元、4.12万亿元、4.29万亿元、3.25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50%—60%。

要提高各级政府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城市化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应适当淡化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重点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