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复杂、综合、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格局。
本文通过湿地公园进行了生态景观设计展开分析,希望对同行业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设计
一、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中特有的场景、意境。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原则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运用对湿地公园景观构成要素组合,来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单元和划分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实现展示湿地自然特征,示范湿地合理利用,传播区域湿地文化等要求。
同时,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提升生态修养、陶冶审美情操。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即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2.2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2.3美学原则
要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性、完整性以及奇异性等。
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
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姿态、色彩、质地协调统一,富于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湿地文化展示充分利用湿地水体和生物的特点,创造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审美境界。
三、景观设计分析
1、水体植物景观
水体中的植物,可以扩大和丰富园林水景空间,增添情趣。
水面空间主要选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据不同的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合理搭配。
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强,漂浮与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
水面的植物种植与水岸距离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在种植量方面也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以免呆板。
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布置在游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现其形体。
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相互竞争与抑制生长。
2、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是在尽量保护湿地公园景观不受城市发展的破坏和影响为基本原则,在考虑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1)尊重自然,尊重原有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尽量利用原有的水系、乡土植物、保护当地的物种,从而从整体上,涵养水源、改善空气、增加湿度,使景观自然发展。
(2)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观,能反映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自然生态的指标直接体现生态价值观[4]。
(3)我们要对湿地公园及整个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地理、气候、水文、动植物地表轨迹、景观变化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在对湿地的植物配置上,首先要针对本地植物适宜生长的特点,所以首选是本地植物,同时还要适度的增加易于成活的新种类,以便于植物之间良好的搭配能对水体污染起到更好的效果。
然后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有多样性,这样植物在视觉上才会有好的效果。
3、水体植物景观
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针对不同面积的水面,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在水面较大处,应种植大而连续的植物,从而在量上给人以壮观的感觉,同时这些植物在配置时要分清主次,体形、特点等要相似,不能给人以杂乱的感觉,要适宜远观。
但如果水面面积较小时,则对植物的高度则有更高的要求,较小的水面不适宜远观,所以在近景的情况下,对于植物的要求,则需要种类少、个体矮些,这样就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协调感,同时还能映衬出水面镜面的感觉。
水体的深浅对植物的选择也不同,水深的地方,如果离岸还较远,面积分应选择有净水作用的植物,但在数量上要控制好,以免其生长过快而影响水体的质量。
同时对于浅水的地方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观赏为主,所以可栽植挺水、漂浮类植物。
4、园路植物景观
园路的主要功能为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与划分空间。
湿地公园中不同层级的园路植物景观应考虑起伏的地形变化,与水面距离的远近,结合园林小品合理布置、搭配。
公园中的园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绿化类型:主路、支路、游步道、滨水路,以及道路节点。
主路两侧可适当采用规则行列式的种植方式,以增强气势;支路和游步道多蜿蜒曲折,应尽量采用自然式种植,灵活而宜人。
滨水路的植物配置应考虑有聚有散,留出一定的水面透景线。
道路节点处的园林植物应与众不同,在体量、姿形与色彩方面有独特的观赏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视觉冲击。
5、彩叶植物的景观营造
绚丽的色彩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留恋往返。
彩叶植物,是指其叶片呈现出与自然绿色显著不同的色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将彩叶树种按色素种类来分,有黄色类、橙色类、红色类、蓝色类和花色类等。
只有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彩叶植物才能充分展现其美丽,因此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科学地选择彩叶树种,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群落。
彩叶树种的配置方式千变万化,可以归纳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大类。
规则式,即按照一定的几何图形来配置植物,有一定的株行距,整齐、庄严的特点,运用色块种植方式,营造出植物的立体造型,强调色彩构图之美,表现出色彩的明快感,适合用于规则式园林或者庄重的场合。
自然式,即没有固定的排列方式。
它的形式灵活,富于变化,通常应用在自然式园林中,常见的方法有孤植、丛植、群植。
彩叶树种具有艳丽的颜色,通过孤植能产生色彩与数量的对比,发挥景观中心视点的作用,展现了植物个体美与群体美的结合。
丛植多为衬景,将彩叶树
种三五成群地点缀在园林中,高低错落的层次结构,不仅能丰富景观色彩,而且活跃了园林气氛。
结束语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复杂、综合、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2]李宁,祝遵凌.古韵·绿野式古运河湿地植物景观营造——以扬州三湾湿地公园为例[M].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2011
[3]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1311):53-54.
[4]陈维越,罗言云.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北方园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