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重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难点:常见体表肿物的鉴别诊断概述要点定义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生物行为特点有: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处于失控状态,即持续性增殖和分化不良现象;②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③肿瘤细胞将上述特点传给它的子细胞。

要点西医病理分类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

少数良性肿瘤亦可恶变。

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

具有进行性生长和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无包膜,分界不清,瘤细胞侵入淋巴及血管向远处转移扩散。

恶性肿瘤在组织上分为两大类: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同时有上皮及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痛肉瘤。

临界性肿瘤肿瘤组织属良性,但其发展有恶变倾向,处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过渡类型。

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1直接蔓延肿瘤由原发部位从组织间隙侵入邻近的组织及器官,也称浸润生长。

2.淋巴道转移癌多由淋巴道转移。

肿痛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到区域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或大淋巴管进入静脉和血循环,随血道转移。

3.血道转移肉瘤多由血道转移。

肿瘤细胞进入静脉血流,随血循环转移至远处器官,常见的是肺、肝、脑等继发恶性肿瘤。

4.接种转移内脏器官肿瘤侵犯浆膜面时,肿瘤细胞脱落,黏附于他处浆膜上发展为种植性癌。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区别常见体表肿物: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

脂肪瘤临床表现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肩、背、臀部。

大小不等,呈圆形、扁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基部较广泛,质软,有假性波动感,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基底部可移动,但活动度不大。

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西医治疗一般无需处理,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纤维瘤临床表现纤维瘤可分为软、硬两种。

软者又称皮赘,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

硬者具有包膜,切除后不易复发,不发生转移。

其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实性,圆形,质硬,光滑,界清,无粘连,活动度大,无压痛,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

西医治疗宜早期切除。

由于临床上与早期低恶性的纤维肉瘤不易鉴别,术后须做病理检查。

腹壁硬性纤维瘤有浸润性且易恶性变,应早期进行广泛切除。

神经纤维瘤临床表现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临床上又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有如下特点:①呈多发性,数目不定。

肿物大小不一,米粒至拳头大小,多凸出于皮肤表面,质地或软或硬,有的可下垂或有蒂,大者可达十数千克。

②肿瘤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多呈念珠状,或呈蚯蚓结节状。

③皮肤出现咖啡斑,可为雀斑小点状,或为大片状,其分布与神经瘤分布无关,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西医治疗可行手术切除。

皮脂腺囊肿临床表现囊肿可单发或多发。

多呈圆形,略隆起。

质软,界清,表面与皮肤粘连,稍可移动,肿物中央皮肤表面可见一小孔,有时可见有一黑色粉样小栓。

合并感染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触痛、化脓甚至破溃。

西医治疗可手术摘除。

并发感染时应先控制感染,波动感明显者可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伤口愈合再行手术摘除。

血管瘤临床表现毛细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头、面、颈部或成人的胸腹部,单发或多发,色鲜红或暗红,呈边缘不规则、不高出皮肤的斑片状,或高出皮肤,分叶,似草莓样。

大小不一,界限清楚,柔软可压缩,压之可退色。

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头部、颈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及内脏。

瘤体呈紫红或暗红色,柔软如海绵,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位于皮下或黏膜下组织内者可境界不清。

指压柔软,有波动感,偶有少数呈柔韧或坚实感,无波动和杂音。

蔓状血管瘤多发于头皮,瘤体外观常见蚯蚓状蜿蜒迂曲的血管,有压缩性和膨胀性,紫红色,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局部温度稍高。

肿瘤周围有交通的小动脉,如将其压迫,则搏动消失。

血管瘤有时会突然破溃,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西医治疗1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痛。

对较大或无法确定范围的血管瘤,术前应行X线血管造影。

2.放射疗法婴儿和儿童的毛细血管瘤对放射线很敏感,但有一定副作用,应慎用。

3.硬化剂注射适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也可作为术前治疗的一种措施。

4.冷冻、激光、电烙等可用于表浅的面积小的血管瘤。

对婴幼儿肢体巨大血管瘤无法进行其他治疗时,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表现与检查主要症状(1)咳嗽:咳嗽为肺癌最常见的症状。

(2)血痰:痰中带血也是肺癌的首发症状之一,癌细胞检出率高。

(3)胸痛:如果出现难以控制的持续性剧痛,提示有广泛的胸膜或局部胸壁侵犯。

(4)发热。

(5)气短及胸闷。

主要体征1胸痛。

5.纵隔受累的体征压迫喉返神经时,患侧声带麻痹。

压迫膈神经可引起同侧横膈麻痹。

压迫上腔静脉、奇静脉可致上腔静脉综合征。

心肌和心包受到侵犯时可出现心包填塞症状及体征。

癌侵犯下颈交感神经链则产生Horners综合征。

(2麻痹,3综合征)6.肿瘤转移引起的体征最常见的为锁骨上淋巴结,其次腋下淋巴结肿大。

增加内容,了解: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一组由于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相互影响所致的症候群,为肺癌肿瘤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

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肿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痰液细胞学检查是肺癌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他检查X线摄片、CT.MRI.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针吸、纵隔镜、淋巴结活检等检查都能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西医治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袖状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下列情况为手术禁忌证:①远处有转移;②广泛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③胸膜受到侵犯引起血性胸腔积液;④病人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手术者。

放射治疗未分化癌对放射治疗最为敏感,鳞癌次之,腺癌不敏感。

化学治疗化学疗法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碱、5-氟尿I密咤、阿霉素、甲氨蝶吟、卡粕、顺伯、平阳霉素等。

免疫疗法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证证候:咳嗽,血痰,胸刺痛,舌质紫暗。

治法:行气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脾虚痰湿证证候:咳嗽痰多,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消。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散结。

方药:六君子汤合海藻玉壶丸加减。

阴虚内热证证候:咳嗽,痰中带血,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热毒炽盛证证候:高热,咳嗽,血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肿。

方药:白虎承气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证候:胸背部隐痛,咳声低,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解毒。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胃癌病因病理西医病因1.饮食习惯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2.幽门螺杆菌使胃癌危险性增高。

3.某些胃部慢性疾患如慢性萎缩性胄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

4.遗传胃癌的发病在少数家庭中显示有聚集性。

5.其它因素:吸烟为胃癌的危险因素。

大体形态胃癌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窦部最为多见。

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组织学分类(1)腺癌,包括乳头状、管状、高分化管状、中分化管状、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腺鳞癌。

(3)鳞癌。

(4)未分化癌。

(5)未分化类癌。

扩散转移(1)直接浸润蔓延。

(2)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3)血行转移,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为肝脏,其次是肺。

(4)腹腔种植转移,癌组织浸出胃浆膜后,癌细胞可由浆膜脱落到腹腔,或癌转移的淋巴结破裂在整个腹腔里广泛播散,常伴大量血性腹水。

(5)卵巢转移,胃癌易发生卵巢转移,即所谓KrUkenberg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晚期胃癌可根据胃部疼痛、上腹部肿块、进行性贫血、消瘦等典型症状予以诊断。

鉴别诊断胃癌需与胃良性肿瘤、肉瘤、慢性胃炎等鉴别。

在胃癌患者上腹部发现肿块时,应与胰腺肿块或横结肠肿块区别;胃癌肝转移时应与原发性肝癌鉴别;胃癌晚期出现腹水时,还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及门静脉高压症的腹水区别;尤其要注意胃癌与胃溃疡相鉴别。

增加内容,了解西医治疗(1)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根治术应遵循以下三点要求:①充分切除原发癌灶;②彻底廓清胃周围淋巴结;③完全消灭腹腔游离癌细胞和微小转移灶。

(2)化学治疗。

(3)放射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证候:多见于早、中期胃癌及胃癌术后患者。

胃脱胀满疼痛。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逍遥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胃热伤阴证证候:多见于早、中期胃癌及放疗的患者。

胃脱灼痛,食后痛剧,胃中噌杂,舌红绛,少苔。

治法:养阴清热,和胃止痛。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玉女煎加减。

脾虚痰湿证证候:多见于中、晚期胃癌合并贲门或幽门梗阻者。

头晕身重,呕吐痰涎。

治法:健脾化湿,软坚散结。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证候:见于中、晚期胃癌。

胃院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漉薄。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瘀毒内阻证证候:多见于进展期胃癌。

胃脱刺痛,呕血腥秽,舌紫。

治法:活血祛瘀,解毒养阴。

方药:失笑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气血双亏证证候:晚期胃癌多见。

心悸头晕,形瘦无华,身乏气短;自汗盗汗,纳呆食少,虚烦不眠,胃脱隐痛;舌淡有齿痕或有瘀斑,脉虚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补肾。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原发性肝癌临床表现与检查症状早期无明显症状。

常见症状为肝区疼痛、腹胀、消瘦乏力、纳差、上腹肿块。

体征(I)肝肿大。

(2)黄疸。

(3)腹水。

临床分型1单纯型临床和化验无明显肝硬化表现者。

2.硬化型有明显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改变者。

3.炎症型病情发展快,伴有持续性高热或谷丙转氨酶持续增高在1倍以上者。

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

(2)肝昏迷。

(3)肝癌结节破裂。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甲胎蛋白(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很大,特异性较高。

(2)超声检查,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3)CT或MRI:可以明确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及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肝癌的性质)。

西医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放射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证证候:相当于∏期的单纯型。

两胁胀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小柴胡汤合大黄蚯虫丸加减。

脾虚湿困证证候:相当于单纯型∏期或硬化型∏期伴有腹水。

皖腹胀满,神疲乏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祛痰。

方药: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

肝胆湿热证证候:相当于炎症型In期。

胁下积块,腹大如鼓,黄疸。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肝肾阴虚证证候:相当于硬化型川期。

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软坚。

方药:滋水清肝饮合兰豆枫楮汤加减。

大肠癌一结肠癌临床表现与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中期以后的主要症状有排便习惯或粪便形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全身慢性中毒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