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结课论文之《沉默的证人》
——不再沉默的法律逻辑
会计学院会计系1019班吴霜学号:**********
摘要: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介于普通逻辑学和法律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工具性质学科。
通过观看《沉默的证人》,寻找其中的逻辑错误,并一一列举分析,加深对于法律逻辑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做到法律科学与逻辑学的结合思维。
关键词:法律逻辑、行为动作、心理科学。
不再沉默的法律逻辑
古希腊著名学者普洛达哥斯与其学生欧提勒士曾约定,欧提勒士的学费分两期付,一半学费规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另一半学费规定在欧提勒士出庭第一次胜诉之后交付。
但是欧提勒士毕业后迟迟没有出庭,普洛达哥拉斯急不可耐,便决定向法庭起诉,要欧提勒土付另一半学费。
他对欧提勒士说:“如果你打胜了官司,那么按照合同的约定,你应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你打败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决你也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你或者打胜这场官司或者打败这场官司,反正你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提勒士回答普洛达哥拉斯说:“如果我打胜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决,我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败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我或者打胜这场官司,或者打败这场官司,反正,我都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
这是法律逻辑学历史上有名的案例“半费之讼”。
单说法律逻辑学,即为一门介于普通逻辑学和法律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工具性质学科。
但如此定义或许不够清晰明了。
那就让我以上面的案例,解释一下我对于法律逻辑学的理解。
上面案例中,如果学生的官司打赢了,那么合约即为无效的,既然合约无效,便无需履行合约内容即出庭胜诉给老师另一半学费。
如果学生的官司打输了,那么合约即为有效,但依据合约内容,只有学生在第一次上庭打赢了官司,才会支付给老师另一半的学费。
所以不论官司输赢与否,学生都无需向老师支付另一半学费。
在逻辑学中,我们要讲求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不能存在对应上的错误,而将这中对应的思维模式运用在法律学中,就是法律逻辑学的意义。
《沉默的证人》是一部刑事犯罪题材的电视剧,其中讲述了一连串的杀人案件。
内容遵循着爱情、亲情、友情,权利、欲望、金钱等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故事。
当然,从一系列的故事中,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发展、法律逻辑,也发现了很多逻辑上的错误。
下面,让我来一一说明。
1、明显的车牌
在剧中,周马开车去点兵山的路上,在加油站碰到了林小芬,周马开的是警车,有有警车牌照,很明显的。
林小芬居然没看见,还上去打招呼。
依照正常的逻辑思维,从事不正当的行业属于违法行为,内心之中是充满了恐惧的,应该随时观察周围的情况。
如果连警车都看不出来,是不是有些不在情理之中呢?
2、穿越的手机
陈俊威最早杀的人是1992年,后来分别是在1993年,1996年1997年2001年。
然而在剧中,陈俊威联系受害人是通过电话的方式。
1997年以前的,一般都人没有手机,更何况是那些大学生。
如果有人说,陈俊威是用公用电话联系受害人的,那受害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接收信息的呢?这存在严重的时间逻辑错误。
除非是手机也穿越。
3、连号制服
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警察制服上的编号,都是连号的,其中最夸张的是周马和局长的编号就只差几个数字。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这是严重的事实逻辑错误。
4、法例不明
可能作者对法律涉及的不广,嫖娼违反的不是《刑法》,而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所以不应该被判处有期徒刑,最多是收容教育。
再则陈俊威在车上是用保险带勒被害人的头颈,应该涉嫌的是故意杀人未遂吧。
怎么能用嫖娼来起诉他呢?这是法律逻辑上的错误,没有找到适当的对应关系,曲解了法律的意义。
5、能医不自医
从19集陈俊威杀苏安惠时的对话就可以看出,陈俊威对于自己的畸形变态心理是非常了解的,作为一个心理学教授,为何他不能自我治疗?或者这样说,他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情况会造成怎样的行为后果,也许他不能自我医治,但认识到问题,为何不去找其他的医生、专家、学者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能医不自医。
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
当然,法律逻辑错误跟思维逻辑一样,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都只是符合多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思维形式及其规律。
也许对于这样一个对象范畴,我以上的论述,显得渺小而有偏颇。
但对我来讲,已经尽力需找剧中的法律逻辑错误。
在法律逻辑学宽阔的学思中,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前进的距离。
对于现今的广大学生来讲,法律逻辑学绝对是一门很难理解的学科。
但是,每年仍有无数同学为之努力。
这正是因为,法律逻辑不仅仅是立法的基础,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模式。
一旦事物通过法律逻辑,客观清晰明了的结构就会浮现在眼前。
理论是基础,实际才是硬道理。
《沉默的证人》,不再沉默的法律逻辑学。
真正好的朋友,从来不需要这些表面功夫。
走在这漫漫俗尘,形如微尘的我们,每天忙碌的像只蝼蚁,哪有时间去整那些虚假的表面文章。
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真情实意,哪一个不是无事各自忙,有事时,却又从不问回报几何的真心相助?
至于那些平日里看上去可以一起打闹,一起吃喝,一起厮混,看似好成一片的人,或许,只是你在多少次的四目相对之时,动了真心,存了真义,是你默默认定对方可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是你愿意伸以援手,但未必对方一样。
多少看似热情的人,内心是薄情的。
而多少看似淡漠的人,内心实则一片温热。
那些表面热诚的人,总是相安无事各自好,一旦你有事需要援助,别说大事,就是小事需代劳,你都会发现原来不过情比纸薄,对方远比你自己想的要现实的多。
有些人,自从与你接近,内心就存有一份自己的打算。
定是你于他而言,多少有些可用之处。
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在这个功利心弥漫的世态下,没有哪一份意外的热情不无所图。
不仅是职场如此,男人如此,就连女人也不能免俗。
接孩子的时候,被困高层电梯下不来,一个电话打来,希望能帮忙照看一下放学的孩子。
实在的人总是把别人毫不见外的信任,当作是一种荣幸,于是想都不用想就能一口答应。
可当你有事需要对方只是代笔签个字这样的举手之劳时,对方都能各种不情愿各种推脱,至此你终是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真不是一杯换一盏的事儿。
关键时刻,还是得找那些看似平时不联系,但一开口能力范围之内就愿意为你想办法的人。
多少人天真的以为,认识的人越多,人脉就越广,自己就越厉害,其实,那些所谓的人脉,不过廉价。
倘若你没有同等的利用价值,谁会与你建立起所谓的交际?最是谈钱伤感情,也最是感情不值钱。
别结识了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觉得有了依靠有了光环,自己不足够优秀,结识谁都没有用。
在你困难需求的时候,你开口求助,能够推脱敷衍那算给面子,对你闭门不见佯装不熟也是情理之中。
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
平时是平时,别把平时当真情。
这世上多少人变脸如翻书,有求于你一个样,各自安好一个样,最是有求于他嘴脸陋,让你瞬间就明白,何谓人情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