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打破。
语文学科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
”(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示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
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
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是“月下荷塘”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在此基础上突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月与荷塘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
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有话写不出”、“有事写不清楚”,这就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积累材料。
有了材料又不懂得如何去恰当地、有条理地组织这些材料。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在今年的“爱我家乡,爱我中华”活动时,我校组织了高一年段的同学到学校附近的进行野外活动。
我就用数码摄像机把活动的过程拍摄下来,并将的整个示意图也拍摄了下来。
我把摄像机里的图像输入电脑,先用Windows live音影制作软件,按景点分类拆分、剪辑,再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把各个景点的名称超级链接到各自对应的视频内容。
最后用Windows live音影制作软件制作了一个像放映电影一样的片段。
当我指导学生写作《》时,我先把这个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注意观看,回忆当时的游览路线。
每到一个景点,就点击该景点的名称,屏幕就能自动出现该景点的场面,把学生又带到了当时游览西洋宫的情境。
这样,学生就有了较丰富、充实的写作材料。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教师的指点,通过观察、回忆,同学们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了具有较浓厚生活气息的记叙文,就连没有去游览的同学,经过这堂课也能把这次活动写得活灵活现。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点尝试。
当今社会现状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农村学校里的教学应用还不是很成熟,但它的优点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发展前景无疑将是无限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