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2010-07-18 08:52:01)转载标签: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卡夫卡美国杂谈分类:文件.笔记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一.文学特征概述19世纪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的文学。

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等。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条件1、社会原因: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现实主义新倾向。

2、思潮原因: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促使文学转向真实、客观的创作方法。

3、文学自身原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日趋强烈。

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在客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

18世纪末,席勒首先提出“现实主义“概念;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率先提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以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写实,主张文学要象镜子那样如实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

注重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时代的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2、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

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中极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坚持典型化原则,从而较深广地反映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面貌。

法国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基础。

《包法利夫人》1、内容:通过爱玛?包法利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

但作者的全部同情是在爱玛身上的。

2、思想: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作者所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本身就象征了对庸俗的资产阶级世界的极度失望。

3、风格:在写法上,小说表现出淡化情节的内倾性特点和冷静客观的风格。

福楼拜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对艺术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他小说结构严谨、描写客观真实、精雕细刻的独特艺术魅力。

■英国1、发展: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5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2、特征:除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①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命运,成功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明显;④女性文学的异军突起,出现了一大批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尤其是勃朗特姐妹,被称为“勃朗特峭壁”和“一个家庭中演出的一曲奇异的三重奏”。

3、现象: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著名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等,他们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各种社会压迫,同情小人物的苦难,希望改良社会。

夏绿蒂?勃朗特女权主义文学的最强音《简?爱》——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的经历,表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

爱米莉?勃朗特被称为“一代奇书”和“文学史上的斯芬克司之谜”《呼啸山庄》——1、内容:叙述了发生在呼啸山庄中三代人的爱与恨的故事,通过爱情与复仇的描写,客观上揭示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反抗压迫的斗争。

2、特色:1)打破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情节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新情节;2)打破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以狂野不羁的新人物;3)打破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整部小说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19世纪后期文学1、30年代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并依然成为主潮;2、随着人们对环境和遗传作用认识的深化,自然主义文学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3、巴黎公社革命直接产生了巴黎公社文学,这是无产阶级文学继宪章派文学之后的继续和发展;4、各种非理性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形式主义文学也纷纷出现在欧洲文坛上。

1、【三种基本思想并存】1)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影响了巴黎公社文学;2)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深刻、更普遍地继续影响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否定现存的秩序,否定世界的整体性和人类的理性,无所适从,强调“意志”——影响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文学思潮。

2、【开始“退回内心”】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趋势。

现实主义作家注意从司汤达创作中吸收灵感——“心电图”式的作品;象征主义作家——“象征的森林”。

3、【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形式主义文学注重象征和隐喻,讲究交感和对应;文学主题由清晰走向朦胧;含义由单一走向多元。

文学样式——发展概况——基本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文学的主潮。

批判现实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下:1、受各种哲学思想影响,作家的世界观更复杂;2、创作内容得到拓展,艺术手法多样化,悲观色彩浓重。

莫泊桑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一面“反映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基督教博爱思想、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构成了他一生精神探索的结果,使他从一个贵族阶级→贵族平民化→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充分表现在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中。

艺术上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可怕的真实”“惊人的真实”,其次,他大大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这就是他出名的所谓“心灵辩证法”。

1、早期:50年代主要是对贵族青年的精神探索和对农民问题的探索,表现了对贵族生活的批判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表现出民主思想,如《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

中篇《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表现了他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短篇《琉森》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虚伪。

2、中期:60-70年代开始探讨俄国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探讨政治制度、家庭婚姻、宗教道德、农村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战争与和平》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1820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展示了战争的全民性。

《安娜?卡列尼娜》【结构】由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

一是写贵族妇女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恋爱、最终卧轨自杀;一是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以及列文的经济改革和精神探索。

【形象】1、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2、列文形象带有作家自传性质。

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追求。

分析比较题《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相同处: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安娜:公开非婚姻的爱情,反对虚伪。

娜拉:独立借款、还款,独立承认冒名签字的责任,不愿作丈夫的玩偶。

异同处:1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如遭社会的谴责;失去了孩子。

)但体验了爱情的欢乐。

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

(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2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

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娜拉:接受的是个人解放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3结局不同。

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

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

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3、后期:80年代以后一方面对沙俄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更热切地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托尔斯泰主义。

《忏悔录》——1879-1882.这是他世界观转变的标志。

此后,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致力于“平民化”。

《复活》——【思想内容】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

小说对整个官僚机构、宗教法制进行了无情批判,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

【人物形象】1、涅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他放弃贵族生活和土地财产随女主人公去西伯利亚,作者认为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2、马丝洛娃: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典型。

她后来被涅赫留朵夫的真诚感动,放弃了旧的恶习,而高尚的政治犯西蒙松促使她走向新生,促成了她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二十世纪文学(一)?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特征1、发展——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创新;2、特征——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张扬人道主义、反映复杂的阶级和经济关系,呼吁和平、支持弱小民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个性探索,注意挖掘物质对精神的重压,注重写敏感的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3)坚持文学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也吸收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多层次立体交叉结构等,并从其它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一些有益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