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简答题四、简答186、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答: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已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2、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反应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187、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答:1、爱国主义情感。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朦胧、原始的,其蕴含在《诗经》中宗国情感和乡土情结中,仅仅是自己的宗国和自己的故乡而已。
2、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诗经》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具有满腔政治热情,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3、《诗经》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对后世有影响。
188、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答:1.人物刻划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了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为其妻/妾/朋友所蔽,误以为自己貌美的故事,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是,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189、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答: 1、(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每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构思缜密、结构严整、论证周详、条理明晰。
例:《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2、淳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其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
在讲道理的时候,荀子不以巧辩和气势取胜,而是侃侃而谈,反复申说,有一种温文尔雅,谆谆诱导的意味。
3、荀子也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但很少使用寓言,其比喻也取自常见的事物。
他喜欢对同一样象反复譬喻,文中的比喻往往层见叠出,精彩纷呈。
例:《劝学》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事理。
4、荀子重视修辞,其作品辞藻繁富,句式整齐而多变。
他特别爱用排比和对偶句式,间带韵语,造成滔滔汩汩,宛转流利的美感。
例:《劝学》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190、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答:(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末、战国初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2)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二)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4)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191、简述汉大赋的特点。
答:1、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2、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3、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4、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5、铺陈写物,辞藻华丽,骈偶,夸张的写法,词语堆砌。
192、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答:1、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3、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
5、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6、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7、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19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答:一是善于抒情,善于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表情含蓄,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籍。
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风格平易,语言浅近、精练、自然。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其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诗歌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对后代文人五言诗产生不小影响。
194、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答:1、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2、直率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悲凉慷慨、沉郁雄健的风格,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3、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4、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悲凉沉雄、梗慨多气,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195、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答:山水诗真正进入审美的视域,是在晋代。
在刘宋兴起有如下原因:1、崇尚老庄,崇尚自然,封建士大夫隐逸之风的兴起。
2、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世庶大地主私家园林的增多。
3、诗人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对内发现了自我情感,对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山水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
4、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诗歌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五言诗的成熟及前代民歌和文人诗中抒写自然地艺术经验,为山水诗的出现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山水诗的发现,是人的觉醒,是人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
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也预示着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期的到来。
196、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答: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一,纪行性。
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诉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有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
其二,特写性。
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
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的痕迹。
其三,泛理性。
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
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197、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答: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
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
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
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
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风格上,风格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刘熙载《艺概·诗概》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所李白继承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