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陈松鹤;徐开未;白燕;解晋;胡斐;王妮;刘明;王文莉;陈远学【摘要】为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大小及饲用品质的高低,于2016年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农场进行,以川单4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用量(0,90,180,270,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茎、叶和籽粒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N2时达最大,相比N0分别增加34.9%,28.0%和107.3%;玉米叶鞘、苞叶和芯的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在N4时达最大,相比N0分别增加28.7%,102.1%和69.4%.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氮含量,降低了磷、钾含量.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不同部位粗蛋白(CP)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但当施氮量高于N2或N3时,玉米茎、叶和芯NDF含量有些略微升高,玉米茎、叶、苞叶和芯ADF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同一施氮处理内,在施氮量为90 kg/hm2及以上时,玉米不同部位间生物量大小依次表现为籽粒﹥茎﹥叶﹥芯﹥苞叶﹥叶鞘.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本研究条件下,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7页(P189-195)【关键词】玉米;氮用量;生物量;养分吸收;饲用品质【作者】陈松鹤;徐开未;白燕;解晋;胡斐;王妮;刘明;王文莉;陈远学【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3]。

近年来玉米持续增产,产能相对过剩,种植业结构失衡。

为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2016年,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4]指出,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粮改饲,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

目前国内牧草产业总体规模小,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匮乏,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5]。

在新时期缓解饲草料的短缺是提高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四川一直都是国内的农业大省和畜牧业大省,农区和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6]。

但四川丘陵地区,全年高温寡照,且日照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天然草地生产力低,牧草质量差,且存在季节交替性生长难的问题,即使在粮饲复合种植体系中,第二茬饲草的产量也很低,难以满足牛、羊等牲畜的需求[7-8]。

目前,把秸秆作为草食性牲畜重要的粗饲料组成,利用秸秆养畜是开发利用秸秆资源、解决畜牧业饲料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9]。

玉米秸秆位居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之首,作为饲料用的比例最高[10-11],但在西南玉米区也只占到玉米秸秆总量的27.9%[12]。

玉米秸秆的不合理利用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13]。

饲粮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刍动物瘤胃的正常发酵和胃肠道健康。

为此,本试验在保证玉米籽粒产量的同时,保持玉米秸秆进行最大持绿性收获,主要对玉米秸秆不同部位进行了养分、饲用品质的分析研究,为提高玉米秸秆充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6年3-8月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农场进行,试验地属常年定点定位试验。

试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玉米季累积降雨量为1 137.7 mm,平均气温为21.6 ℃,累积日照时数为636.5 h;土壤类型为紫色湿润雏形土,耕种前耕层(0~20 cm)混合土样的基本理化指标为pH值6.3、有效磷47.1 mg/kg、速效钾83.6 mg/kg、有机质32.6 g/kg、全氮1.99 g/kg、碱解氮192 mg/kg。

1.2 试验材料供试玉米品种为川单428,是当地的玉米主栽品种,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选育;试验用肥料为普通尿素(含N 46.4%)、过磷酸钙(含P2O5 12%)和氯化钾(含K2O 60%),均购于当地农资市场。

1.3 试验设计与实施试验设5个氮(N)水平,分别为0,90,180,270,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磷、钾用量一致,分别为P2O5 75 kg/hm2、K2O 105kg/hm2,30%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为底肥,于移栽时施于种植窝内;另于拔节期追施30%氮肥,大喇叭口期追施40%氮肥,均兑清水冲施于植株旁,不施氮处理以冲灌等量清水为对照。

试验采用单因素裂区设计,5 个氮水平为大区,大区间间隔2 m,大区内设4次重复为小区,小区间无间隔,小区面积18 m2(2 m × 9 m)。

玉米行距100 cm,窝距34 cm,每窝栽壮苗2株,密度6.0×104 株/hm2,于2016年3月29日育苗,4月9日移栽,8月5日收获,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当地高产田。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1.4.1 生物量测定在每小区划定的采样带内,选取长势均匀,能代表整个小区情况的4株玉米,取其地上部分,按茎、叶、叶鞘、苞叶、芯、籽粒分开,在烘箱中105 ℃下杀青30 min后自然风干折算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再在75 ℃下烘干至恒重粉碎后测营养品质。

1.4.2 养分测定样品粉碎过0.25 mm筛,采用H2SO4-H2O2消煮,以蒸馏法测全氮,分光光度法测全磷,火焰光度计法测全钾。

1.4.3 品质测定样品粉碎过0.45 mm筛,采用凯氏法测粗蛋白(CP),范氏分析法测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

1.5 数据分析所有试验数据用Excel 2010软件汇总计算和作图,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LSD法显著性检测(P﹤0.05)。

2 结果与分析2.1 施氮对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的影响生物量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从表1看出,施氮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不同部位生物量,总体上,玉米籽粒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在N2处理时达最大,相比N0处理增加107.3%;玉米苞叶和芯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在N4处理时达最大,相比N0处理分别增加102.1%和69.4%。

籽粒产量和整株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达18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整株生物量达最大值,但当施氮量为180,27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及整株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在一定的氮用量范围内,玉米籽粒产量和整株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过高时玉米籽粒产量和整株生物量均不再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

由表1可以看出,籽粒、茎和叶3个部位生物量大小依次为籽粒﹥茎﹥叶,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当施氮量为270 kg/hm2及以上时,玉米芯、苞叶和叶鞘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生物量大小表现为芯﹥苞叶﹥叶鞘,说明当施氮量达到一定量时,玉米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施氮处理生物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叶﹥芯﹥苞叶﹥叶鞘。

玉米茎、叶、叶鞘和芯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而玉米籽粒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说明适宜的氮肥用量利于籽粒产量积累(表2)。

表1 施氮条件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变化Tab.1 Changes of biomass in different organs of maize under nitrogen application kg/hm2处理Treatments茎Stem叶Leaf叶鞘Sheath苞叶Bract芯Core籽粒Seed总TotalN02 853±386cB1 679±138.0cC886±78.2cE 731±227.0dE1093±177.0dD5 745±297cA12 989±1 120cN13 656±303bB1 988±96.7bC1 106±77.8abD1 167±69.9cD1 587±190.0cCD10 219±995bA19 723±1271bN23 850±242aB2 149±83.6aC1 110±54.8abE1 355±125bE1731±134.0bD11 910±579aA22 105±1 067aN33 684±110bB2029±83.0abC1 042±57.7bE1 347±176bD1 836±87.5aC11 445±472aA21 382±766abN43 804±192aB2 128±163.0aC1 140±169.0aF1 477±172.0aE1 852±111.0aD10 403±264bA20 803±871b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氮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表2同;同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部位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

Note:The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P<0.05),the same as Tab.2;The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line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organs(P<0.05).表2 施氮条件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变化Tab.2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alloc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maize under nitrogen application %处理Treatments茎Stem叶Leaf叶鞘Sheath苞叶Bract芯Core籽粒SeedN022.0±0.500a12.9±0.058a6.82±0.282a5.63±1.320b8.41±0.660b44.2±1.67dN118.5±0.957b10.1±0.957b5.61±0.469b5.92±0.430b8.05±0.463b51 .8±2.13bcN217.4±0.577c9.7±0.500b5.02±0.123c6.13±0.375ab7.83±0.399b 53.9±0.85aN317.2±0.957c9.5±0.577b4.87±0.212c6.30±0.692ab8.59±0.377 a53.5±0.34abN418.3±0.577b10.2±0.577b5.48±0.603b7.10±0.585a8.90±0.3 38a50.0±1.10c2.2 施氮对玉米不同部位养分吸收的影响2.2.1 施氮对玉米不同部位氮养分吸收的影响由表3看出,茎、叶、叶鞘和芯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达36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N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苞叶氮含量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0.389%),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N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