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一)新闻标题
标题(title),又称题目。

新闻标题(News Headline)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
文字,是新闻内容的集中、概括,是新闻的窗口、眼睛。

1、新闻标题的作用
.吸引注意,诱读全文
广告理论中有“ADIM”(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原则,新闻标题,作用相同。

.概括内容,快递信息
有研究表明,对匆忙的阅读着来说,75%的信息是由标题上获得的。

.评价事实,增值信息
题文一致是新闻标题的最起码的要求。

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就是好标题。

写作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一次在评价。

它能点出新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给人以鼓舞,促人以思索。

写好新闻标题历来为报纸工作者所重视。

我国报纸工作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过许
多脍炙人口的好标题,虽事过境迁,仍记忆犹新。

2、新闻标题的种类与结构
.从性质上分,可分为实题(Event Headline)与虚题(Reasonable Headline)两类。

实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简练的陈述,有5W。

虚题是对事物原委的交待,思想意蕴的电话,环境气氛的烘托。

没有实题的帮助,一般不能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可以无5W。

如,实题:
.俄冰川崩塌 110人失踪(2002年9月22日《环球时报》)
.攻伊方案已报布什 B-2轰炸拉开序幕(同上)
虚题:
.陶醉在美景夜色里……
——中秋杭成即景(《钱江晚报》,2002年9月22日)
.为中国开启“世纪之门”(《南方周末》2002年11月7日)
从结构上分,可分为单一题(Single Headline)与复合题(Compound Headline)
两类。

.单一题:可以是实题,可以是虚题;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对偶句或非对仗句。

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如:药剂师心猿意马活老鼠居然入药 1980年9月23日《文汇报》
白宫换主,花钱多 1981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巴山蜀水,瑞雪纷飞 198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美对台政策正将台海引向战争 2002年8月21日《环球纪事》
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有二行、三行两种。

如:
二行题:引(肩)+主,或主+副
引题(Leading title)
副题(Subtitle )主题(Main heading)
(引+主):
十位官员组成班子德国大使现场学习(引)
中国在安理会当主席(主)
(2002.11.11环球时报)
儿童纷纷进医院政府正在查真凶
俄1300多人牛奶中毒(同上)
(主+副):
五亿民间资本激活余姚旅游业
今年已接待1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4亿元
(2002.11.4宁波日报)
着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走向繁荣(同上)
三行题:
引+主+副
(引)“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的重要标志
(主)解放路延伸工程昨开工
(副)王国平宣布开工虞荣仁等主席
(2002.8.31杭州日报)
当前发展趋势:单行题,二行题为主流见教材 P187
三行题已很罕见,多在党的机关报的重大政闻中出现。

3、标题制作基本要求
.捉住新闻眼——抓住新闻中最具新闻价值,最有意义,能说明主题的东西。

.要准确——准确有三层含义:题文相苻,概括准确,避免产生歧异,避免片面性。

.要生动
.要简洁“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便愈好”——恩格斯
.注意修辞,不要有语病,丰富知识,不要出知识性错误。

.考虑体裁,考虑报纸性质,考虑版面。

(二)新闻导语(news lead)
新闻导语:以凝练的文句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全文的新闻的第一段活第一句就是导语。

导语是吸引和指导
读阅读消息的媒介,有“导读之语”的意义。

复合导由导语和次导语组成。

1、导语的历史演变
.第一代导语“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记者用电报拍发战争消息,为了不因中断而耽误消息传递,电讯社
要求记者尽可能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次要的部分放在最后再论。

这种方法使新闻写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直延续下来。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了一条5W俱全的导语,被美联社视为导语榜样。

总编辑梅
尔维尔.E斯通要求:新闻必须有导语,导语要5W俱全。

这就是第一代导语,又称5W俱全导语。

此法一直延续了七八
十年。

.第二代导语:广播、电视新闻的冲击,通体新闻写作寻求新的表现方式。

第一代导语逐渐演变为第二代导语,
强调开门见山,强调吸引力,反对将5W一次交代完毕,争取最少的5W,报告最新消息,又称“微型导语”。

.第三代导语:随着以倒金字塔结构导语的“定法”的被突破和对导语写作研究的深入,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导语
,使导语更为多姿多彩,研究在于人为,这是第三代导语,趋向自由式,散文式,灵活多变,出现了间接导语。

.“立片言的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斌》)一直我国固有的写作传统,为我国消息写作中导语的
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近代报纸诞生后,中国式导语逐渐完善起来,1951年中央正式发文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并
要求将它移植到公文写作中去。

“凡较文件,均应有导语,”每一个自然段,均应将该段主旨,重要观点放在最前面。

“改革开放以来,导语意识逐渐深入到每个记者心头,导语写作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导语的作用
.告诉读者在这条消息的内容是什么
“导语——能否吸引人往下看的关键”——杰克海顿
.必要时制造气氛
或悲痛、或欢快,或庄重或幽暗,在导语中定调。

3、导语的类型
导语有许多写法,总的趋势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不断创新,但基本的还是那几种。

.当代导语常见类型
直叙型导语
直接叙述事实的大概、关键、精华、结果、主旨。

重点突出,主旨明确,最普通,难度也大。

如:中国总理今天建议把部和其他中央机构的数目裁减几乎一半,工作人员裁减三分之一。

(1982年,法新社)
描写型导语
绘声绘色的传神描写,通过现场感,生动感,情趣感吸引读者。

白描手法,突出局部,则
为“特写型导语”
如:大约2200年前,在通向秦朝都城咸阳的驿道上,一队队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劳工,在身穿铁甲、手持长矛的兵卒押解下,艰难而缓慢的进行着,他们是征用来为秦朝开国皇帝修建陵墓的。

(新华社)
议论型导语
直接而公开地表示记者的倾向、观点,在夹叙夹议中引导读者阅读全文。

经验性,问题性报道中多用此法。

如:阿尔巴尼亚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与众不同。

(英报报道霍查去世,阿利雅任总书记的报道)
悬念型导语
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增强可读性,设置悬念的方法有:
——突出事物特点,引起读者的疑问和好奇心
如:一种神奇的刺绣在苏州诞生。

锈工在同一衣料的两面,一次锈上了两种不同的画面。

——以提问开始,唤起注意与思索;
如:北京的酱油为啥脱销?
——用第二人称+接近性强的否定式,扣住读者的心弦
如: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美联社)
——从违反常规的现象或结果入手,刺激好奇心。

如:百万富翁F.科麦卡格夫收到一个穷苦男人的青春。

(美记者报道出卖睾丸)
——从情节的突然性与难解性入手,唤起猜测心理。

如:12月同5月结婚,50岁的教师成了21岁学生的新娘。

(美国记者报道年岁悬殊的婚姻)
设问型导语
以“假如”、“如果”等引起兴趣。

也可以提问方法引起读者好奇。

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心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

(新华社)
引语型导语
如:“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中知县唐成的这一题款,现在成了许多人的口头
语。

(新华社)
直接或间接引用某人的精彩的或有针对性、代表性的谈话。

此外较为少见的导语还有:
多元素导语
涉及并列的二三个方面的事实。

复合导语
如: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正在加紧筹办第二届牡丹花会。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洛阳都要举行牡丹花会。

(背景交代)
由正、副导语组成。

正导语阐述最主要、最核心的事实;副导语对主导语加了解释和补充。

间接导语
含蓄委婉的侧写型导语。

如:联合国道别的时候,他很显然是走向另一扇敞开的大门——美国参议院。

延缓型导语
用轶闻、趣事、联想、比喻引出事实或主旨。

如:这是数以万千的印度影片表现的故事:一位骄横的婆婆大发雷霆,她指责自己的寡媳出卖自己家庭的利益并
将她逐出家门。

4、导语的写作原则
.原则与方法
挖掘新闻由头;
抓住最近点;
突出新闻眼;
强调新闻来源;
抓特点;
简练。

.注意的问题
引用要准确;
不要写瞎导语和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

相关主题